听戏去

作者: Ann安墨染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14:54 被阅读0次

听戏去

安墨染

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走进剧场,爱上秦腔。

三滴血

灯光熄灭,帷幕拉开,老生拉着小生缓缓步入舞台,那一声声唱词仿佛从他的胸腔发出,每一句都掷地有声。朋友说他听到了乡音,而我,听到的是亲切。

从小在陕南长大,缺少了关中文化的熏陶,以致于我一直认为自己对秦腔不感兴趣。但自从听了三意社的《三滴血》,才发现不感兴趣是因为不了解,了解之后就会爱不释手。爱上秦腔,或许是因为老生的宽音大嗓,慷慨激昂直起直落;或许是因为青衣的细腻柔和,灵动跳跃轻快活泼;或许是因为武生的“架子功”,威武豪迈干净利落;或许是因为戏词的关中方言,耳濡目染倍感亲切。爱上秦腔,爱上传统戏曲中的古典美。

三滴血

秦腔舞台化繁为简,没有多余的陈设,一桌二椅一幅画,可以是客房,也可以是朝堂。简单的道具配上有节奏感的乐器,烘托出或轻松或紧张的氛围;不同的脸谱配上颜色各异的服装,展现出或优雅或窘迫的形态;深沉哀婉的唱腔一出,便知人物心中的悲苦;铙钹小锣一敲,便是豺狼虎豹的啼号。三个小时讲完了《三滴血》的故事,看的是滴血认亲的荒唐事,听的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良言劝,波澜壮阔的剧情发展,离奇曲折的情节设计,舞台上的悲欢离合暗含着人世间的众生百态。虚虚实实,假假真真,戏曲舞台上的“逢场作戏”,让艺术与现实交融,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小时候看春晚,最怕看到戏曲类节目;长大后逛公园,最怕听见秦腔的“嘶吼”。因为不了解所以不喜欢,因为不喜欢所以拒绝了解,如此的恶性循环不知道让我错过了多少有趣的事物。幸好,这一次我没有错过,终于把书本上的戏曲和舞台拼接到了一起。看《牡丹亭》被“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触动,看《西厢记》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惊艳,看《长生殿》为“情双好,情双好,纵百岁犹嫌少”感动,看《桃花扇》为“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感慨,那些停留在书中的词句和画面,那些留藏在心中的所思所想,在听完秦腔《三滴血》后开始活灵活现。舞台上老生的一个后空翻,翻出了我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热爱。

诺大的剧场,观众不足七成,且很少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如今这个时代,刷刷手机就可以消遣时光,恐难有人愿意坐下来细细听一出戏。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在“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之后还有三百六十多种,他们是明清的传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遗存。可是这种艺术受众面越来越小,传承也越发艰难。传统戏曲的革新与发展,似乎是对时代更迭的妥协。莎士比亚说:“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传统戏曲完成了他们记录历史的使命,新的历史将由新的文化方式接力书写。

吃一盏茶,焚一炷香,听一出戏,细细回想前世过往。我究竟是最先谢幕的龙套,还是最后出场的名角儿?这中间五排的距离,我走了一生,还是终究未踏出一步?这一身的武艺,我是传了后人,还是带着遗憾了却余生?

听戏去,听别人的故事,走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 听戏去

    听戏去 安墨染 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走进剧场,爱上秦腔。 灯光熄灭,帷幕拉开,老生拉着小生缓缓步入舞台,那一声声唱词...

  • 江山为娉(上)

    “走,贤弟,品茶听戏去!” “何处去喝茶,又何处去听戏?” “咸阳城内喝茶听戏自是后来第一啊!” “后来?可是那个...

  • 雨到南方去听戏

    雨姿婀娜 跑去了南方 听戏 丝弦的温婉 淅沥沥 添了抽泣 油伞收拢愁意 红鞋一转 弄堂里 琴韵高卷 念白低叙 百合...

  • 听戏

    我以为我本不爱听戏。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姐姐带我去看露天电影,有一个影片是豫剧《棒打薄情郎》,我一看是唱戏的,就哭...

  • 听戏

    上学的时候,我是学校宣传队的活跃分子。 学校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第二场 “转移”,我扮演沙奶奶。 那个年代,...

  • 听戏

    那是星期天的晚上,我走到步行街的时侯,看到那里在唱戏,围了很多人在看戏。我不由的停了下来,也看了起来。 唱戏的是...

  • 听戏

    01 9月21日,剧院推了公益的锡剧,《秦香莲》,老套的故事,但不同的戏种。 介绍说,锡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

  • 听戏

  • 听戏

    许是年纪已渐渐的不再年轻,好多当初的爱好都已不再!倒是对以前不怎么有兴趣的东西开始有了些感觉!比如听戏! 当然也算...

  • 听戏

    扒着指算算,似乎这几年不曾像早年间那样看过扬剧了。那时候,还是大多以姓氏命名的村子的时期,住的是自家砌的土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戏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js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