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学的时候,我是学校宣传队的活跃分子。
学校排演革命现代京剧《沙家浜》第二场 “转移”,我扮演沙奶奶。
那个年代,唱样板戏就像唱流行歌曲,没有腔调,没有韵味,只要会唱就行了。
说句实话,我不喜欢京剧,拖声拖调的,煞是急人。也不喜欢演老奶奶,曾在心里暗暗琢磨:怎么不排“智斗”呢?
戏曲里面,我只爱听越剧,虽然听不懂,但是越剧那跌宕婉转,韵味浓郁的唱腔,听的人柔肠百转。我对越剧的喜爱,要归功于越剧电影《红楼梦》,王文娟老师饰演的林黛玉,令人动情。
前几年,因为工作关系,认识了一位大姐。她是个不折不扣的京剧迷,参加各种京剧学习班,还拜了山东省京剧院著名花旦演员王敏老师为师傅。大姐极力推荐,说样板戏《奇袭白虎团》里王团长的扮演者方荣翔,就是山东京剧院的名角。
有一天,被她拉去听王敏老师的课,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感受京剧大师的魅力。
梨花开,春带雨。
梨花落,春入泥……
王老师一曲《梨花颂》,听的我如痴如醉。
我目不转睛的盯着大师的脸,竟然有人把京剧唱的如此好听!虽然没有上妆,但那凄婉的神色,活脱脱一个大唐贵妃杨玉环转世,字正腔圆且优美的唱腔,在大厅里回旋,真个是 “绕梁三日”。
时间是个神奇的魔术师,突然有一天警觉自己的嗜好发生了改变,以前喜欢的东西突然变得不喜欢了,以前不喜欢的东西反而开始找到了感觉。或许,人生的妙处,就在于岁月能够帮你推开不同的门。
从此,我又有了新的爱好,时不时的去给唱京戏的大姐捧场。遇到她们在露天的舞台上演出,我就会去挑选一个较好的位置坐下,听这群业余演员认真地唱着传统京剧折子戏。那气息,韵味,缭绕在舞台上空,像春风一样让人沉醉。
她们唱的最好的折子戏是《四郎探母》,据说参加比赛还拿了奖。现代戏《红嫂》也唱的很有专业水平。
吕剧,是山东地方戏,公园里也会时常有一群老人在自娱自乐的表演。朴实风趣,乡土色彩浓重的曲调,常常令我心生感动,循声而去。受了他们的感染,有好几次走进剧院,专门去听吕剧。
看着这一群群依然坚守在传统戏剧领域的老人们,我除了敬佩还是敬佩。她们没有演出的华丽服装,也许弹唱的还不够专业,可一颗颗快乐的心足以将别人感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