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价值网,其实价值网包括供给端、需求端、组织端几个部分。前面谈到的商业模式是价值网的一部分,这次说的组织结构也是价值网的重要部分。
现代商业组织大多以“公司”的形式存在。公司是什么?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问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能找出任何一个东西,代表了公司的实体吗?
是产品吗?产品换了,公司还是这家公司。是公司的大楼吗?搬迁了也还是这家公司。是员工吗?所有员工换掉也还是这家公司,好像并没有现实的载体。公司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我们想象的共同体。只要我们认为这家公司存在,那么它就存在。
赫拉利认为事物存在有三种形态,客观、主观、和互主观。一瓶水是客观存在的,你认为这瓶水里住着一个精灵,那是你主观想象出来的,那不是事实。但是有一种东西叫互主观体,就是我们所有的人都认为它存在的东西,就是虚构的事实。
互主观,用我们现在常说的一个词来近似表达,就是一种“共识”。它有什么用?作用可大了去了。共识是人类一切根本力量的源泉。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不取决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能够召唤多少人跟他一起协作。共同认可的想象最容易唤起大规模的协作,国家、宗教、公司,都是这样的共同想象。你想想一句“炎黄子孙”或是“龙的传人”就能凝聚十几亿人,一个上帝就能凝聚超过二十亿人。
这种想象共同体的“共识”还有很多。货币,本身不过是一张纸而已,你认为它值100,我认为它值100,所有人都认为它值100,那它就有了100的价值,这种共识的产生,是国家信用担保。钻石也是,本身不过是一种比较硬的石头,除了割玻璃好像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是当所有人都认为它代表了爱情的永恒和坚贞的时候,它就有了巨大的价值,这种共识的产生,竟然只是营销手段。
《人类简史》中写到:智人之所以能够战胜强壮得多的其他人种,成为世界的主宰,因为他们是唯一能够以集体形式、灵活进行大规模协作的动物。而这种大规模协作的前提,是一种共同的认同,依靠想象出的上帝、国家、公司等各类组织。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建立在持续提高协作规模和效率的基础上的。
简单来说,共识的作用是可以带来大规模的协作。如果一个东西能够带来更大规模更高效率的协作关系,就能创造非常大的价值。公司,就是这样的东西,400多年前,荷兰人发明的股份制公司是人类在大航海时代形成的一个重大的发明,它通过一种正向的经济激励让更多人形成一种强关系协作。公司制发展到今天,有的公司员工数量甚至超过百万,在公司出现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商业机构能够建立如此之大的强关系共识。
传统的公司制就是一套契约体系,包括与员工的雇佣合同,与经销商的分销合同,与供货商的采购合同,等等。在公司制的框架之下,组织的边界是比较清晰的。股份制公司这种协作形式的诞生,得益于复式记账法的出现。区块链本质上也是一种新的记账技术,那么这种记账技术会不会催生出新的不同于公司制的协作方式呢?目前来看答案似乎很明显了。
这种全新的记账技术带来的可能是一种新的,可以实现更大规模强关系协作的平台,所以我们说区块链是对生存关系的变革。现在在互联网上可以实现普通人大规模的协作,但是不是强关系,因为存在信任问题。你在网上敢随便把钱转给一个不知名、不认识、和你没有一点关系的人么?但是区块链是创造信任和共识的机器,可以让你放心大胆的做这样的事情,可以让陌生人之间产生强关系协作。所以区块链代表了更先进的生产关系。
这种去中心化组织的边界是动态的、柔性的,人与人之间可以基于共识机制、基于Token进行动态协作,不需要约束在封闭的组织边界之内,来去自由,随时加入随时离开。这种组织形态,就是分布式组织。有人叫DAC、有人叫DAO、还有人叫DCO,不管什么名字,核心都是D,Decentralized(去中心化)或者说Distributed(分布式的)。
区块链的终极目标,不止是颠覆过去公司制的商业模式,更大的愿景是颠覆存在了400多年的股份制公司这种协作形态。所以巨头发展公链不仅得抛下过去的商业模式,可能还会威胁到稳固的组织结构形态。这是“组织结构”层面的创新者窘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