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作业,有孩儿入镜的,我会让她看看,今天人忙着做手账本,让我给读读,读完昨天作业,满心期待让孩儿给个评价,孩儿撇着嘴说:妈妈,我不喜欢你这种风格。我说那你喜欢哪种风格?她说喜欢那种比较高级的风格,能触动人心的。我说像蒙田、梭罗那种风格吗?她说不是,像《人类的故事》那种。我问高级在哪儿?是文学修辞高级还是说的事儿高级?她说都高级,文学修辞也高级说的事儿也高级,关键还幽默。我说我不幽默吗?她说你那不叫幽默你那叫玩儿文字游戏,人家那种幽默是很有意境的,让人看了能会心一笑的,能触动人的心灵的。
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孩儿的意思,我一直崇尚有思想、有趣,而我不过在贫嘴,贫嘴不仅不等于幽默,连有趣都算不上。好吧,我承认,我就是自娱自乐,自己逗自己玩儿。可是小孩儿,你妈要能到那种有意境能触动人心的幽默的境界,你妈就不是你妈了。

不会幽默,那就板脸来个严肃的吧。
今天青红老师发的心理观点的主要观点是“存在就是被感知”有没有道理:
值得思考的是贝克莱的前提: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感知事物的存在,因此,对于我们来说,事物的存在是与它们被我们感知分不开的。从这个前提能否推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呢?这里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第一,事物的存在是否等同于它的可被感知的性质的存在?在这些性质背后有没有一个不可被感知的“实体”,用更加哲学化的语言说,在现象背后有没有一个“自在之物”?第二,事物的可被感知的性质是否等同于“我”(主体)的感觉?在“我”的感觉之外有没有使“我”产生这些感觉的外界现象,用更加哲学化的语言说,在“主体”之外有没有“客体”,在“意识”之外有没有客观存在的“对象”?
贝克莱的观点,让我想起咱们心学大师王阳明的一个典故,某期《读者》上看来的(凤姐水平)。话说有一天,王阳明和朋友约好一起去游山玩水,来到山谷,俩人看见前方有棵桃树,满树桃花灼灼其华。朋友指着桃树问:“王师啊,你说心外无物,这一树桃花,在山中自开自落,跟我的心有什么关系?”王阳明白他一眼(我给大师加戏),回他说:“你没有看见这桃花时,你的心和桃花一样,一团死寂。你看到桃花时,你的心和桃花一样艳丽起来。可见这桃花不在你的心外。”

顿时我就憋不住在群里说贝克莱可能是王阳明失散多年的兄弟。老师更绝,直接说我是王阳明转世的前女友,老师你可不能乱点鸳鸯谱,我喜欢的是伏尔泰好吧。
说好的严肃呢,稍不留神就出溜是什么梗儿,可能是习惯性没出息的表现。
我觉得,“主体”之外有“客体”,我们人类,不过在用我们有限的感知、思维去理解、定义“客体”,的一部分。“客体”符合人类认知程度的那一部分,成了人类能认识到的“主体”,就像颜色,本质是光波,落在人类的认知系统里,就成了“颜色”这个概念,颜色是人类认识到的主体,光波是客体。当然这个比喻不严谨,就连光波,也是在人类认识范围内的定义。
最后说说伏尔泰这位大神,其实我了解一点儿也不多,就是感觉他蛮可爱的,特别符合我男神王小波说的“有思想有趣”那类人,“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这句牛叉闪闪的名言,就是这位大神说的,百度了一下他说过的名言,矮油原来好多经典是他说的:
生命在于运动。
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
要根据一个人的发问来判断这个人,而不要根据他的答复来判断他。
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对着困难摇头,就无权在胜利面前点头微笑。
尊重不一定是接受。
有些人的思考只停留在表面(这说的是我)。
所谓独创的能力,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
常识并不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见的东西。
赘上大神名言,是为了体现出今天作业的“与心理学知识相联系”,所以赘的都是我特意挑选的跟老师讲过的意思差不多意思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