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不再相互推销各自的教学招数,而是探讨如何当一位“教如其人”的教师,或许就会发生一件非同小可的美事:在关于如何教学的争辩中,我们再也不会顽固不化地死守各自教学门派的阵营,而是从心中滋生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追求。
——帕克·帕尔默
关于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现在再读,觉得反而又模糊了。
作者说自身认同是指一种发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自我生命中所有力量汇聚,进而形成神秘的自我:我的基因组成,赋予我生命的父母的性格,我成长的文化环境,支持过我的人,伤害过我的人;我对别人和对我自己做过的有益的或无益的事情,爱的体验和痛苦的感受——还有很多很多。在这个复杂的领域中,自身认同是使我成其为我的内力和外力运动着的交汇,这一切的一切不断聚合在我们成其为人的永恒的奥妙中。
如此说来,自我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是一个人横向和纵向的关系的联合,是内在和外在的交汇。也就是说,我不是现在的我,我只是一个如其所是的存在。自我认同就是能够接纳自己拥有的一切,承认自己的所有关系,包容自己遭遇的一切。
不禁想起自己对待儿子的态度来。总认为儿子不够努力,不出色,大学毕业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却又不安分,考教资,考编制。但是面对越来越难考的编制,他似乎并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每天嘻嘻哈哈,一副毫无心思的样子。这也就造成了我对他的做法的不认同,常常产生言语上的冲突。
我想,我们产生分歧的原因就在于我还没有达到自我认同的地步。我只承认我所认为的勤奋、努力,并没有试着去理解年轻人的行动和思想上的我认为的不一致性。年轻人对自己的规划和行动,有着与我们这代人完全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和表现形式。而他们今天的这种表现,也是我们当年对他们的影响造成的,也许他用自己的行为在证明:他们的方式一样可以成功,并不一定要用我们这代人所谓的方式。
从这一点来看,自我认同是一种能求同存异的豁达,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
然而,这样的豁达很多时候只是对别人的。
今天上午,我和儿子一起去护理生了灰指甲的脚。在店里遇到店员的孩子,因为作业的问题,跟妈妈对抗着。这时,我对那位店员和孩子表现出的耐心和理解让儿子嗤之以鼻。因为,在我这里,他觉得从来没有得到过理解。
这让我非常的痛苦,为什么在面对别人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时,我总是做不到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每次面对儿子时,总会焦虑,不知怎样做才合适。
这么说来,我还没能达到自我认同。
下午,听樊登讲《目标感》。有位老师在看到一个高两米的黑人男孩,因父亲家暴而不回家时,把这个孩子带回家,最后把这个孩子培养成美国有名的橄榄球运动员。樊登老师在评论时说,她看到孩子时看到的是机会。
如此看来,这位老师已经做到了自我认同,而且在与孩子的共同编织中不断走向完整。
自身完整是就是说,无论怎样我都是一个整体,这种整体特点能够在朝着一定方向形成和再形成我的生活模式时的内在联系中发现。
现在,回观自身,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不能协调好各方关系,特别是跟家人的关系,就是无法走向自我认同的关键所在。
就像樊登老师说的那样,做什么,就一个字——诚,即纯粹。如果能做到,就离帕尔默所说的教如其人不远了吧?
现在的我,在教学之中和在生活之中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也努力对儿子宽容一点,但每次儿子总会跟我不欢而散,他总觉得我对他说话讽刺挖苦的意味多过宽容、仁爱。儿子说我到了更年期。是吗?哪位老师能帮帮我这个老母亲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