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伟娟坚持分享2258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301(2023.11.11星期六)
题外话——环境母亲
温尼科特提出了“环境母亲”的概念。他的名言是:你永远不可能单独看到一个婴儿,当你看到一个婴儿时,你一定看到的是跟这个婴儿有关的环境,他的妈妈一定在旁边。
你看到一个东西美,一定不是它单独美,而是它在环境中整体的美。美一定嵌入在它所处环境里边。
孩子为啥卡在共生与分离中?
“分离”一定要行使“自我意志”,而“共生”一定要行使“忠诚”,当一个人行使“自我意志”的时候,他的潜台词/前提是“背叛”,他的这个背叛没有被祝福,父母在孩子行使“自我意志”时用各种方法阻止——“你不孝!”“你不懂事!”“你不听话,你是个坏宝宝!”“我再也不管你了!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这一系列话全部都在阻止孩子自我意志的发展。因为家长把行使自我意志视为孩子背叛,而没有理解“背叛是成熟的前提。”
有的家长不懂这里边的道理,不允许孩子背叛,一直拖到孩子上中学不想去学校了还在阻止?
有人可能会说:“那孩子不去学了咋办?”咋办?允许,不与孩子对抗。一个人的长大是要被祝福的。“听家长的话就能成熟吗?”
行使自我意志还有一个前提,就是安全感。
有的可能没有惩罚孩子,但他也没有祝福孩子背叛式的成熟,而是忽略他,可孩子没有安全感,他要死死地抓住你,他怎么可能行使自我意志呢?他拿啥行使自我意志呢!所以,被忽略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被管的太狠的孩子没有自我意志。所以,孩子就很有可能卡在“分离”和“共生”中间。
背叛这个事在孩子小的时候需要被祝福,但也不是没有底线的。你可以在情感上无法接受,但“事”一定要想清楚,有些东西对孩子好,有些东西对孩子不好。很多时候父亲在这个点上可能更有数:他闹就让他闹吧。
自残者与妈妈的关系怎样?
“我与自己的关系”也是以“我”与“母亲”的关系展开的。一个孩子要自残,他与他妈的关系怎么样,可能是“他要杀了他妈。”(自残的隐意是对母亲的攻击),但是又下不去手,因为有个屏障——“自罪”,杀掉妈妈的冲动被弹回来了,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所以,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也是早年与母亲的关系,或者说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身体依恋
身体依恋是什么?比如说一个人会过度地自慰。过度的自慰对应的是身体的依恋。自体性欲投注也是停留在了原始身体依恋水平,没有发展到客体依恋水平,身体的触碰也不能够唤醒情欲。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两个水平:一个叫自体水平,一个叫客体水平,他只有发展了客体水平,他才会对人有兴趣,一个人如果在自体水平,他的性欲也是投注于自体的,他无法投注于客体。
原初攻击、乱发脾气
原初攻击指的是“毁灭欲”。我代表月亮弄死你。
原初攻击后是象征性的攻击。比如,语言攻击、行为上是咬、从想法上说是杀死所有连同自己一起毁灭。
最高级的攻击方式是“幽默”,幽默里面有攻击性,但是那个攻击性特别柔软,它是把攻击性以升华的方式表达。
乱发脾气指的是情绪不稳定。对应的是易激惹。
所以,母亲的缺席容易引发退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