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听人说,一般情况下,一个人会不断认识到父母是平常人,自己是平常人,自己的孩子是平常人。到目前,感觉自己已全部认识到。另外,还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卑微。
认识到父母是平常人始于初中。当时有些同班同学的父母是老师或者公务员,他们很轻松就名列年纪前茅,同时人也大都“学识渊博”。当时互联网不发达,学校没读书馆,家里也不大给买课外书,所以就把他们的优秀归于他们父母。在自己后面学习、工作中不断更深刻认识、欣然接受父母的平凡。
脑子里真正明确自己是平常人,产生于考研失败后那段时间的思考。打小自信自己是远优秀于同龄人平均值的,西北偏远小村的大环境也提供了滋生“狂妄”的土壤。考研的失败将那在思想里成长了几十年的狂妄从根剜除,因为从来都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该读研,读研这件事儿舍我其谁。考研失败后工作了,自己的“缺点”在工作中不断被无情的暴露出来,同时,周围同事又都那么优秀,所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就一平常人。
孩子是平常人是看到周围大人们的孩子,尽管他们极其费心提供成长机会给孩子,他们仍然表现平平。看追踪日本、俄罗斯等不同国家孩子,持续性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孩子们的人生和周遭人孩子的人生轨迹出奇的相似,都未能“幸免于”平凡。所以,提醒自己从现在就开始慢慢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希望他们到时候能少一些为实现父母期待的苦恼。
感觉自己卑微的活着有两点。一是在“爱情”中的卑微,一直没得到很喜欢男生的喜欢。二是即使极其讨厌一些人,为了生活,也将自己的自尊被迫恰到好处,和他们虚与委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