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人人都会背诵,但却不容易被人理解,尤其是心经中的这句话,经常容易被忽略掉。心经中有一句话,其实暗藏人生的大智慧,并且包罗万象,只是大家在读诵时,容易只是思考表面的内容,却忽略掉了隐藏的部分。
这句话就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句话最精华的部分,不在前几句上,而是最后两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两句话也是经常容易被人忽略掉的部分。
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色与空是没有区别的,空只是色的分解,色只是空的和合。色一般指可以见到的有形物质或物体,比如大树、蚂蚁、山水等等,这些我们可以见到的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如果把他们分解,分解后得到的就是空。所以空才是世界的本质,而色只是世界的名相,也可以叫它虚妄相。
《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前两句与色即是空的道理差不多,凡是我们能见到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本质上都是空的。
色与空是不二的,佛早就看到这一点,而凡夫却执着于虚妄不实的现象,所以看不到事物的实相,若能见到诸相非相,也就能悟道了。
大多数人读到色即是空这里,后面的亦复如是直接就带过了,其实后面这句话也应该去细细品读才行。
后面这句话应该是这样的: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识,后面还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不异空,空不异识。
如果能把这句话完整地读诵出来,对于我们理解心经帮助非常大,很多人都理解了色不异空,但却容易执着其他的受想行识。
其实不只是我们能见到的事物是空,就连我们的感受、想法、意识这些都是空,很多人学心经后,只是理解了现象是空的,却忽略了自己的想法意识,难道你的意识与现象有什么区别吗?
四大、六根、六尘、五蕴皆空,诸法本来就是空,只有先悟了空才能意识到无我,接下来才能意识到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所以金刚经上说:菩萨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心经》中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个道理: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五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所以大家在读到色即是空这句话时,后面的受想行识也要仔细思考才行。
佛经中说的空,并不是没有的意思,五蕴皆空,也不是五蕴皆没有的意思,一定不要理解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