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节数学常态课听课有感 马宗国
今天下午,听了两个年轻教师的数学课。她们都是参加工作不长时间,说实话,我不是很放心。
在我的听课记录的第一页上我写了几句话,算是对我自己的提醒:再善意的批评也要委婉,再微小的进步也要称赞,再合理的要求也不要命令,再需要的面子也要给足。算是给自己的提醒吧,就这样我走进了课堂。
我始终觉得数学课要有数学味,数学味体现在哪里呢?以这两位老师的课《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为例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数学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孩子发现
发现规律,参与建模,然后运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孩子利用他自己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兴趣和动力就会大增。
对照一下两位老师的课堂设计。
C老师的设计是先解决二次项系数为1的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求解的情况,师生共同发现规律:移项、配方、开方、求解,然后列举不同情况,一次项系数为正、为负怎样解决。理解透彻了,抛出一个二次项系数不为1的情况,让同学们思考怎样解决。孩子会很自然想到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就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水到渠成。很有点建构主义思想的影子。
Z老师的设计是先大量做题,也有二次项系数为1的,也有二次项系数为2的,一次项系数也有正的有负的,大量练习,在部分同学懵懵懂懂的情况下,老师总结规律:先将二次项系数化为1,然后移项、配方、开方、求解。作为一个听课老师我听得不是很明白,我问了旁边的一个女生,她始终不知道到底把二次项系数化为1。
我觉得,C老师注重了由易到难,体现了数学认知规律,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知识是在推进中建构,新认识不断生成。学会了二次项系数为1的情况,二次项系数不为1呢?只需要点拨一下,利用等式的性质,架构起这个桥梁就行了。新授课的学习应该符合认知一般规律,再者这部分数学知识本身就是程序性知识,只要程序错不了,应该问题不大。
Z老师的设计更加像归纳总结规律,各种情况都体验然后归纳总结,不是不可以,而我认为这种形式更加适合在一轮复习时使用。而且我认为一轮复习就应该跟新授设计不一样。毕竟这些孩子经过了一个暑假的休息,还没有很快回到学习状态,这样做学生很难跟得上的。因为我看旁边的女生,她可能哪个是一次项,哪个是二次项都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可不可以课前再让孩子们简单认识一下一元二次方程,包括两个完全平方公式是否也应该复习一下?
二、数学老师不能捧着金饭碗讨饭吃
我很吃惊的是,我们的两位老师都没有利用课本的导入方式。翻开数学课本,课堂的引入是这样的。观察三个二元一次方程:①(X+5)²=9 ②X²+10X+25=9 ③X²+10X=-16,根据提出的三个问题,用解方程③就可以的出一般规律。
我们为什么要抛弃这个思路呢?我觉得教材设计很有思想,肯定是经过了专家论证的。如果是换做我,我会这样处理教材。因为孩子们很容易利用开方法解方程①,方程②可以根据完全平方公式转化成①。如果比较②和③,由②到③很容易,常数项右移就可以或者说是在方程两边各减去25,那么由③到②呢?倒回来就可以啦。那么解方程③的关键就是左右两边各加25。
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25而不是26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凑”的思想,只有这样左边才能凑成一个完全平方式。发现:凑的这个数正好为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所以我说在课前在复习一下完全平方公式很有必要。
这样就得出规律来了:当二次项系数为1时,可先将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然后在方程的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就把方程的左边配成了一个完全平方式,从而可以由平方根的意义求解方程。
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再抛出两个方程,一个是一次项系数为负数的,怎样解决?先让4个学生在黑板上做,肯定有做对了的也有做错了的(就是那个负号的问题),通过老师对照或者让学生对照,明确一下系数的定义,回归到规律中一次项系数(包含正负号)的一半的平方,这是关键词。另一个方程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应该能够想到解决办法。
我们即使不用课本上的原例题,我们设计例题能不能参照课本例题的形式呢?这三个例题不是没有思想,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挖掘出里面的思想。所以我提出解剖式备教材,追问式备学案,每一步为什么这样设计,自己能够说服自己,只有说服了自己,才能够说服别人。C老师就很注意这一点,她会一步一步引导,为什么移项?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呢配方,目的是什么?这就叫让孩子们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三、计算能力是大量计算积累出来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经验是孩子们通过计算练出来的,不是靠听听出来的。一位老师的课,前20分钟时间学生没有动笔,所有的题目都是一个学生在下面说,老师在黑板上写,可能这个孩子的口算能力很强,但是大部分孩子失去了训练的机会。当老师将黑板的四分之三写满时,才开始让孩子们做题。这四道题目布置2分钟后,我看见好多孩子没有做完,老师开始让4个学生轮流说答案。我无奈的发现,没做完的孩子不知所措,是接着做没做完的还是听答案?而且老师对4个同学的答案没有点评,可能是老师认为对了就坐下吧,4个题目的处理就这样匆匆而过。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处理:第一个孩子说出答案,对吗?让大家评判,听孩子们的回答声就能够听出来有多少做对的,或者你听不出来让孩子举手,看看至少大部分都对咱再去订正第二个问题,或者哪里不明白现场解决一下。题目大量计算,还要小台阶,高密度,一步又一步,一口吃不成胖子。而且设计的每一个题目都有目的,代表不同的类型,不是随便设计题目或者做课后那几个题。
四、在数学课堂里应该能发现美和育人功能。
我很欣喜的看见C老师的这种意识。这节课先点评上节课的定时定量规范化训练,而且和孩子们有明确的约定:全对的要在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分,只要做对一道题就不扣分,不交作业或者全错就要扣分。上节课没学的同学快速看一下教材的黑体字部分和例题也能跟得上,一语中的。如果不懂下课可以找我补课,这就是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都重要。当解出一个题目的结果正好为黄金分割数时,顺势介绍黄金分割的美在生活中的事例,而且是让那位学美术的同学介绍,这都是老师的课堂智慧。包括在同学们的错误中,找到了结果一定化成最简的注意事项,其实结果最简,就是数学的一种美。立德树人在数学课中的体现潜移默化。
如果我们翻开《潍坊市初中数学有效课堂基本要素》,赫然写着:重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和感知。学生不仅知道学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学;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记住知识结论,还要提炼思想方法。过程潜移默化,结果才会水到渠成。
这应该才是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
马宗国2018/9/4 21:55
网友评论
马校长,我们最敬佩的老师,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