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u, Zhu, Huang, An, Xu (2019) PM2.5 vertical variation during a fog episode in a rural area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hina. 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685() 555-563
2017年1月2日至1月3日中午,在中国安徽省寿县地区发生了密集的辐射雾事件。在此期间,对流层低层内颗粒物(PM)和气象参数的垂直剖面(使用系留气球收集0-1000m)。本研究评估了PM2.5剖面随行星边界层(PBL)结构的演变以及雾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地表,Aitken模式,积累模式和粗模粒子的平均日变化在雾形成前呈双峰型,主要受混合水平深度(MLD)日变化的影响。气溶胶数浓度显着下降,PM2。在雾过程中,5被强烈清除,从150μg/ m3到45μg/ m3。(2)在垂直方向上,PM2.5分布受PBL高度和垂直雾结构的影响。在LT(当地时间)05:00(即雾化事件前的清晨),稳定层(260μg/ m3)中的PM2.5浓度略高于残留层(200μg/ m3)。在LT(雾霾期)的14:00,PM2.5在500m以下充分混合,浓度为310μg/ m3。在20:00 LT之后,当雾形成时,PM2.5从表面清除到上层,并且扫气高度由雾顶高度控制。(3)雾顶湍流混合和辐射冷却促进了雾的垂直发展。湍流混合通过碰撞 - 聚结过程增强了雾滴的颗粒清除效率。PM2。5扫气高度对应于湍流高度。因此,雾中湍流的发展是推动PM2.5减少的重要动力因素。版权所有©2019 Elsevier BV保留所有权利。
Links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31181532
http://dx.doi.org/10.1016/j.scitotenv.2019.05.3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