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逻辑上完全站不住脚的文章被转发很多次,本着求真的态度今日来给这种不靠谱的万能逻辑起个底。
万能逻辑的本质如下:
不信作者的观点,或者不按照作者的观点行动,将会……这里一般会举两种例子来说明:第一类,不符合作者观点而下场悲惨的例子,直接用就可以了;第二类,不符合作者观点但下场还不错,甚至还被大多数人羡慕的例子,这里往往会有个补充说明,大概就是如果例子中的人能够按照作者的观点去行动,下场会更好。
相信作者的观点,且按照作者观点行动,将会……这里一般也会举两种例子来说明:第一类,符合作者观点且下场还不错,也是直接用就可以;第二类,符合作者观点但下场悲惨的,这里也往往会有补充说明,补充说明也分两种:第一种是如果他不符合作者观点,下场会更惨;第二种是他虽然符合作者观点,但是他有别的种种不是,都是那些不是造成如今的悲惨下场,和作者的观点无关。
始作俑者是怎么让读者(观众、听众等)相信的呢?有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成功:
第一、把比较容易看出来逻辑问题的内容(一般是举例内容)拆散重组。比如一篇文章,如果很短,且把以上四类观点放得很近,读者就很容易发现内在逻辑问题;但如果是一篇长文,读者就很难发现了;如果不是一篇文章而是一本书,以上四个观点被拆散到书里的各个角落,就几乎能完全瞒过读者了。
第二、反复强调。一个观点不管正确与否,当作者变着法的反复强调时,读者就更加容易相信他。
第三、详实的例子。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你需要的例子,总能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找到详实的内容。无论你是主张人在世上应该从善,还是从恶,都不缺例子,这想必大家都同意。当作者在文章或者书里用了大量这种详实的例子去遮盖背后的逻辑问题时,读者也就分辩不出了。
第四、危言耸听。人性是有其弱点的,危言耸听往往是专门攻其弱点,让你产生一种不按他的观点来既然损失那么大,而相信又没什么损失,还不如信了的感觉。这也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是我见过的很多人对待鬼神的态度。
第五、敢于给自己挖坑。如果一个作者举的例子明显对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益,而他又做了详尽的解释,在读者心里可信度就会立即飙升,但也只是在读者心里而已,并不代表他的可信度就真的增加了。例如敢于举符合作者观点,但下场悲惨的这种例子的人。
……
那么,怎么识别这些作品呢?其实把住它的一个命门就可以了,那就是他的举例是否可以被证明。假如我说你信我的观点,明天就可以捡一个亿,而且不用你还。这个不管你信不信,都很容易验证,等一天也就是了。如果我说你信我观点,明年公司市值飙升一百倍,虽然时间久点,但也是有验证的可能性的。但假如我说别看你现在,假如你信我的观点你会比现在风光十倍,这就没法验证了,过去的已经写在历史里了。等等等等,都可以用这个方法去验证。
但是,难道不能验证的就都不相信吗?有些事情就是不能验证的。例如时间的起点,死后的事情。这个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能验证的事情,只能说是猜测,如果言之凿凿用来指导人的行为,那就有问题了。很多科学理论后面都会加“猜想”两字,就是因为他不能被验证,理论的主人也只能拿来进行讨论,而不是告诉世人这就是对的。同样,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命题的时候,也最好只是拿来讨论,如果写成鸡汤或者别的什么东西试图去让别人相信,特别是那些对此缺乏判断能力的人,那你就太不善良了。
如果一个观点有很多人相信,那是不是说明可信度比较高?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疑虑,甚至常常自己明知道没道理的事,但还是被周围不辨真相的人绑架着往前走。那么,这么多人相信,它就真的可信吗?有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那就是“三人成虎”。随大流是人的本性,它对于证明大流的观点是否更加可信没有任何益处。虽然随大流并不一定是对的,但至少有一个现成的好处,那就是你能融入他们,而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但心理要明白,这并非一个正确的选择,除非能证明他。
本来还想写万能逻辑的危害,但想到这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就不写了。其实万能逻辑本身只是一个用来增加观点可信度的工具,所以它没有危害,就看用来做什么了。他可以用来弘扬善良,也可以兜售罪恶,唯独做不到的是揭示真相,这是它内在缺陷所决定的。所以你可以认为,一切用万能逻辑来阐释的观点,都应该保持十二分的警惕,在证实之前,也建议不要传播。唯如此,方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哪怕你兜售的观点是善良的,但用万能逻辑去兜售,就是欺骗,是罪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