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生活杂谈
你知道“以茶代酒”、“捉刀代笔”是怎么来的吗?

你知道“以茶代酒”、“捉刀代笔”是怎么来的吗?

作者: 云中绿荷 | 来源:发表于2018-07-14 21:10 被阅读14次

    以茶代酒

    经常听到有人说自己“以茶代酒”,是不想喝酒又盛情难却时用茶来代替酒,这是不胜酒力者所行的礼节。那么这句话是怎么产生的呢?。

    其实,以茶代酒的行为自古有之,来源于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据《三国志》记载:吴国君主孙皓“密赐茶荼以代酒”,为“以茶代酒”之典故。

    晋朝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茶的古称)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位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

    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好酒,经常摆酒设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个规矩:每人以7升为限,不管会不会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须见底。

    群臣中有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韦曜原是孙皓的父亲南阳王孙和的老师,故孙皓对韦曜格外照顾。看他喝不动了,就悄悄换上茶,让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难堪。

    可耿直磊落的韦曜认为这样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批评孙皓说他在酒席上总是“令侍臣嘲谑公卿,以为笑乐”。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终,引起孙皓对他的厌恶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于四年后病故洛阳,时年42岁,孙皓可以说是以酒误国,但是却留下了一个“以茶代酒”的典故。

    捉刀代笔

    “捉刀”一词出自《世说新语·容止》。说的是曹操有个名叫崔琰的武官,长得仪表堂堂,威武不凡,连曹操都常认为自己相貌远不如他。

    有一次,匈奴派来的使者要见曹操,曹操为了让外国使者见而敬畏,就叫崔琰冒充他代为接见。接见时,崔琰穿戴魏王的衣帽,比平时更有精神。曹操自己却持着刀,毕恭毕敬地站在崔琰的坐榻旁,扮作侍卫,一旁观察匈奴使者。

    接见过后,曹操想知道匈奴使者的反应,便派人去暗暗打听。使者说:“魏王固然仪表出众,可是那个床头捉刀人,看来倒真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

    这个故事后经演变,人们便称代人作文为“捉刀”。如请人代写文章,就叫“请人捉刀”;而替人作文的人,叫“捉刀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知道“以茶代酒”、“捉刀代笔”是怎么来的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xu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