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专家吴念阳访谈
——儿童空间认知与语言数学能力的发展
嘉 宾:吴念阳
访 谈:弘语堂
家 长:王小平 谢涛丽 李 翠
一、访谈缘起
2016年的父亲节,窗外雨潺潺,室内静悄悄,上海师范大学英语学院的大教室里,儿童心理和语言学家吴念阳教授在教大家《如何做轻松明智的家长》(家长公益课第一期)。
一要明智,不逼着孩子机械学习;
二要轻松,陪着孩子读绘本和“玩”数学,文理都不偏废。
“陪伴”“绘本”“积木”等关键词不断轻轻润入家长的心田。
如何通过运动培养宝宝的大脑?
如何进行数学启蒙?
如何通过绘本习得母语,并获得社会性成长?
如何选择绘本?
如何选择玩具?
……
两个小时的讲座,满满的干货,大家又是录又是拍,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细节。
本次讲座从报名开始就异常火爆,主办方虽然限定了幼儿园小班至小学二年级孩子家长的范围,但仍然不得不临时更换为大教室。
热心家长从上海各区赶过来,还有江苏的家长也慕名追随,线上线下互动热烈,有的家长甚至夜不成寐,刷爆朋友圈。因为这是观念的更新,大伙儿的脑洞被吴老师神奇地打开了!
“不要在该玩积木的时候让我学数学!”——说你呢!老妈!
“不要在该玩积木的时候还在玩手机!”——说你呢!老爸!
虽然近百名听众也只占上海家长中非常小的比例,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信吴老师的理念会给家长和孩子们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二、专家是谁
吴念阳,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导,儿童心理学专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儿童心理学专业学士、硕士,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专业博士。长期从事儿童阅读和认知发展研究,著有:
《让孩子爱上阅读——互动式分享阅读指导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现代汉语心理空间的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2014年)。
《绘本是最好的教科书——跟着儿童心理学家读绘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2010年,吴念阳发起“大带小”团队,致力于绘本推广公益活动,琢磨经典文学作品,根据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互动游戏,带领孩子发展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评价鉴赏能力,熏陶情绪情感的体验能力。
目前“大带小”已在徐汇、浦东、虹口、奉贤、闵行等区的多所幼儿园和小学推行。
三、讲座笔记
和当下流行的教育旗号、成功学理念的培训截然不同,吴老师提出的“发展认知能力,奠定智力基础”的理念,基于心理学、语言学、教育学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是建立在大量可靠的定性定量研究之上的,接地气,合国情。
析清现状:
1.当今的早期教育,不顾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在本该用身体和运动获得操作经验的年龄,却强行让他们跨越动作和形象思维阶段,去直接学习抽象知识。孩子虽然不懂,但可以通过硬性记忆换取一些知识点,以安抚家长焦虑的心。
2.死记硬背和刷题得来的知识将在小学三年级归零,光靠记忆搞不定了,数学开始“梯次掉队”,同时导致大量小学生厌学。
3.广大家长重视数学,轻视阅读。对阅读仅仅满足于识字。以为识字了,就可以自主阅读了;却对“思维训练”课程趋之若鹜,以为交给早教机构了,名校和前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提出方案:
1.动作体验>形成空间与范畴>智力发展。
2.优秀的教育家不只是纸上谈兵,吴老师随即亮出了“组合拳”:选择经典的、符合儿童理解水平的绘本,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听大人语言讲解,用绘画、表演、手工、积木搭建等方式感悟绘本的人文内涵,在眼、耳、口、手的共同参与中,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语言和空间认知的协同发展。
教学法原理:空间认知是一切抽象概念的源泉,三维空间中的动手动脚经验,是儿童智慧的来源。加之眼、耳、口的共同参与使大脑各区“协同作战”,孩子可获得真实而牢固的记忆痕迹,在“记忆痕迹”的基础之上,孩子会自己总结、提炼、生成抽象概念。
为了让大家深入领会吴老师的理念,我们做了一次访谈。
四、访谈要点
(一)学前教育误区
弘语堂:
您如何看待当下的学前早教?
吴念阳教授:
部分早教机构让很幼小的孩子做练习册,这是揠苗助长,扼杀孩子天性。现代教育中有几个严重缺失的概念:
1.脑区轮动的健脑理念;(脑科学的新发展,整个大脑各区全部参与的学习过程,有利于维持儿童的注意力)
2.隐性学习优于显性学习;(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有坐下读课本、刷题才是学习!)
3.低幼儿童动作思维优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让孩子们少坐多动!对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培养,不要急于求成。)
4.动作体验才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源泉;(多运动才聪明,手巧然后心灵!)
5.记忆优势掩盖了智力发展后劲不足。(记忆好不等于聪明,记住不等于理解!)
弘语堂:
(惊讶)句句话振聋发聩,分分钟改变固执己见。
(二)部分辅导班
弘语堂:
那还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
吴念阳教授:
家长从众心理比较重,报班随大流,评价人云亦云。有时也是虚荣心作怪,“拼爹”的实质是拼家境和拼社会地位。
大部分“思维训练”都是刷题模式,很多孩子带回家的练习册上面有大量的红色的叉叉。
在学前期,儿童已有序概念(2岁),但并未建立量概念(要到7、8岁),刷题的结果只是记住了答案而已,不会举一反三,距离有效的思维训练更是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对孩子是有害的。
(三)绘本
弘语堂:
孩子怎样学说话?怎样提高表达能力?什么时候识字好?
吴念阳教授:
亲子绘本阅读,阅读主要通过语言建构意义,但空间的建构还有待时日。如空间类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我想和你在一起》,小孩读完但还是不理解。非得用积木建构以还原场景,再用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形象化地理解。
多听故事,多说话。听,是语言的输入,没有输入则没有输出。听,还有利于倾听能力的培养。倾听能力,不得不说,是一批人缺乏的能力。
团队成员李星博士在幼儿园蹲了两年,发现一个重要规律:
在绘本阅读中,识字量和表达能力成反比!在欣赏了绘本之后,识字多的孩子反而说不清楚!
所以不要过早地让孩子识字、背唐诗以满足家长的面子需求,打造太多的“别人家的孩子”,拉仇恨不说,还误人误己。
弘语堂:
(再次惊讶)怪不得您说阅读不等于识字,现在懂了。留学生学汉语也有这个回避策略,口语不好的,往往特喜欢写汉字,反之亦然。
(四)数学
谢涛丽:
数学是不是该爸爸来教?文科妈妈惨了,肯定教不好吧?要是爸爸妈妈都是文科生,怎么破?
吴念阳教授:
错了!首先不该灌输文科生或妈妈教不好数学的理念。其次,数学不是“教”和“学”的问题,而是“玩”的问题,要玩会数学。
数的概念高度抽象,不是小孩子能理解的范畴,比如“2”,一定要配上两物品以“具象化”。都知道催熟的瓜果不好,却使劲给自己孩子打“催熟剂”!肆意跨越孩子的生长期。
孩子形成纯数量概念要到8岁,家长真的别心急。对比国外数学教育理念,我们显得太功利,一切以分数为指针。背诵算术口诀跟前面的识字炫耀拉仇恨一样,都没有益处。
(五)积木
王小平:
为什么要玩积木?
吴念阳教授:
积木是儿童最喜欢的玩具,它具有高建构性,儿童可以任意根据自己的想象,建构任何他喜欢的物体。
积木帮助儿童习得大小、形状、长度、序列和空间关系的知识,是儿童将来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的知识储备。
实验证明,小孩子的数理逻辑思维、空间认知能力通常比较弱,这是影响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原因。
而动作操练形成的记忆是最为持久的,通过玩积木,能够通过反复的动作体验,从而有效提高孩子的空间认知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王小平:
那小孩子多大可以玩积木呢?
吴念阳教授:
幼儿6个月就能玩积木。
弘语堂:
今天来的家长,孩子大都五六岁了,玩积木晚不晚?
吴念阳教授:
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王小平:
如何选积木?孩子似乎对花花绿绿的积木很感兴趣?
吴念阳教授:
原木色或者单一颜色即可,孩子也可利用红、黄、绿等颜色范畴进行分类,但不能太花哨,以免扰乱孩子的注意力。几何形积木对孩子的抽象、数理思维有帮助。
家长不需要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积木上,它只是场景搭建的手段之一。
(六)智力
李 翠:
怎样从小培养聪明的宝宝?
吴念阳教授:
儿童的智力从感觉运动经验中来,在交流和动作中学习智慧,是唯一正确的教育方式。基于直观感知、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得到的感受,才是儿童智力的唯一来源,没有之一!
家长只需陪伴,不需越厨代庖,当孩子自己琢磨出来时,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满足感千金不换。
谢涛丽:
孩子的成长有哪几个关键点?
吴念阳教授:
孩子的成长主要分1大肢体动作,2精细动作,3认知,4语言,5社会性五个方面:前两个动作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
认知,指对数量、长度、面积、体积、速度、强度、力度、重量等“量”的认识,也即小学理科课程。
语言,不仅要听懂别人,还要准确表达自己,三岁末基本掌握母语口语。
社会性,指与他人的交往和友好关系的建立,要符合社会规范。
李 翠:
《语言与认知发展》课程就是教孩子玩积木吗?
吴念阳教授:
这门课程是团队的创新理念,将经典的儿童绘本阅读与手工、绘画、表演、积木搭建相结合,让孩子的语言、认知、动手操作、情感体验共同激活,大脑左右两侧协同发展,脑区轮动,真正实现智力的发展。
(七)组合
王小平:
绘本和积木的结合有什么特效?
吴念阳教授:
绘本对于孩子的阅读、表达、想象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好处,绘本结合积木,丛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给学习赋予场景化,最大程度激发注意力和探索欲。
通过摆积木,还可让儿童的复述难度降低,当孩子不能用语言建构和理解空间的时候,积木是简洁的道具和助手。
王小平:
是不是买来绘本和积木,学着搭建场景,就可以了呢?
吴念阳教授:
实际操作还要考虑很多因素,如选绘本、选积木、引导技巧等,此外,家长不要说“学”,要说“玩”。几个孩子一起玩,效果可能更好,让孩子围着桌子转起来,360度全景观摩场景。
弘语堂:
您对家长还有哪些建议?
吴念阳教授:
为孩子们建立高品质的文化圈,是每位家长的责任,希望家长朋友多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主动中断中国式焦虑,您们放松了,孩子才会顺其自然地生长。
步出师大的校门,已是华灯初上,车水马龙依旧,眼里却似乎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了。
吴老师和她的博硕士生们已经从点点滴滴的“大带小”绘本阅读,到玩积木通数学,再到认知课程系列,打通学科隔阂,融汇文理思维,一扫题海愁云。鲜明的吴氏团队风格在逐步形成,美好的愿景也隐约可见。
做中国好父母,与宝宝共成长!
谢谢阅读。
有机会我们将继续报道
吴老师的全新理念与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