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本书《大器晚成》,看书名就比较适合我,做不到少年有成,努努力大器晚成也挺不错的。来聊聊这本书都说了啥吧。
1.社会偏见
无论是媒体,还是社会舆论,甚至教育界,似乎都在宣扬一种观念,成功要趁早,不然就没有机会了,看看哪些30岁以下、40岁以下成功人士的排行,有没有一种感觉,你不配。甚至连招聘都写上一条35岁以下的要求。
用书中的话概括,社交媒体在贩卖焦虑。
为什么把年龄作为评判标准不靠谱。首先,书中列举了大量大器晚成的成功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因为我觉得举例子是没有说服力的,人家同样可以举出很多失败的例子,大可不必。
其次,有关一些科学研究是作为参考的,研究关于创造力会不会随年龄增加而减少,创造力并不是一时的灵光乍现,而是积累大量的知识和经验之后,认知的碰撞产生一些新想法,换而言之,积累是很重要的,不是说年纪小没有积累哈,只是说创造力跟年龄没有必然联系,另外,研究还表明,虽然年龄小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但对于判断这个想法的价值不如年龄大的人靠谱。
2.成长节奏
其实,每个人都自己的成长节奏,但是,由于社会观念打乱的大家节奏。
这种每个人都要按照一个模子成长的观念,使得那些成绩不理想的人陷入了自卑,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的特长不一样,高考成绩,IQ测试,人格测试等等标准大行其道的同时,让人的好奇心慢慢磨灭。
我小时候很喜欢画画,小学作文我的梦想,我写的就是画家。但在我成长的小镇上,大家观念会觉得学艺术、学体育、学音乐的孩子都是因为文化课不好才选择的,我初三开始的画画课就被语数英取代了。
暂且不说我如果选择画画会不会有成就,但环境确实在影响着选择,把每个人安排在一个节奏下成长,无疑是减少了很多可能性。
3.大器晚成者的优势
称的上大器晚成者,最后起码成了,这些人身上有着某些特质,让他们摆脱社会压力,找到了自己的成功之道。
这些优势包括:
好奇心,始终保持探索各种可能性,更有希望找到自己的特长,无论在什么年龄段,这都是一个优势。
同情心,类似于同理心,很多在传统意义上教育出来的人,因为一直按部就班的走过来,对于他人的觉察力,共情能力是有点欠缺的,这个不是天生的,是各种人,各种事接触慢慢形成的。
韧性,大器晚成者的路都比较坎坷,能走到最后自然韧性良好,相反少年得志者,当遇到挫折时,往往不能应对自如。
冷静,跟韧性一样,经历多了自然风轻云淡,什么场面没见过呢。
洞察力和智慧,这些都是要有一些阅历才能拥有的,总之,不要停止思考,积累经验,无论大器晚成者,少年有成者,都能在经历中沉淀属于自己的道。
总之
人生是一场长跑,把握自己节奏,切莫人云亦云,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