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漏点报告产品经理
一份灸大夫的漏点报告

一份灸大夫的漏点报告

作者: 中美边缘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4-10 22:28 被阅读240次

    Day 1 开题

    选择一款互联产品,并尝试用一句话来说清它的价值

    v1. 方便老百姓用艾灸养生治病的工具

    v2. 自己掌握艾灸养生治病

    官方:中医艾灸领域最专业的手机应用

    Day 2 抓漏点

    列举至少10个“漏点”,并给出优先级排序

    1. 针对的用户是谁?

    灸大夫最早确实是把教科书上的经络穴位内容搬到了APP里,应该有不少专业用户,中医师、医学生等等,查找比翻书快。可是因为灸大夫不包括“针灸”的“针”,进针有关的信息缺失,又是不便。近年来开始销售电子灸的硬件,这些小白用户是真正的付费用户,感受一下小白看到专业的首页是什么感觉。


    2. 开足马力卖货

    3. 资讯的形式和入口太多了

    4. 画风突变就不说了,又一资讯入口

    5. 资讯太难懂

    谁会去读小腹痛和少腹痛的区别?

    6. 问医生是想做轻问诊平台?

    春雨,好大夫,阿里健康是砸了多少亿?运营同学要跪

    7. 社区伪需求

    又是资讯,内容还可能不靠谱

    8. 笔记也许是用户想要的,挂在穴位上而不是案例上或病症上又费解

    内容还像是后台灌的

    9. 开发3D为酷炫

    10. 2D图片已经显示太慢

    问题解答估计会让小白吐血

    总结:开发人员太多

    Day 3 加入用户的力量

    1. 加入目标用户描述

    2. 加入调研来源

    3.根据今日内容更新漏点内容列表和优先级

    灸大夫号称有千万级用户,公司多年经营医疗器械,新款i9属于传统OEM触电互联网产品,淘宝月销量几十个,APP产品应该还处于导入期

    百度指数显示“艾灸”和“中医”高度重合,30岁以上的用户(50+不太用互联网了)

    微信小小调研了一下,朋友推荐的“效果好”的艾灸产品愿意试用。医生推荐的可信度更高。

    一般人对个人健康有关心,程度绝对看年龄,而且倾向于无为而治。:)



    目标用户:初始用户

    年龄30-40+ 使用智能手机,知道一点传统艾灸能解决自己问题(比如痛症)的人,又想找电子版替代品避免烟熏火燎。

    一类是知道一点传统艾灸能解决自己问题(比如痛症)的人,并接受电子版便携无烟的替代品

    另一类是中年人买保健品给家里老人的。

    (王珏老师评注:导入期的产品,目标用户只能聚焦在一类上,才能为之后来的传播用户提供明确的价值点。)

    用户想要的

    1. 重点看疗效

    2. 简单好用

    这就是再次梳理的灸大夫的“漏点”报告了。

    Day 4 产品自生长的秘密

    加入用户动力闭环分析

    上图转自王珏PPT

    外环:传播者=新病人  价值点=解除病痛   载体=H5  潜在用户=有同样需求的朋友   渠道=朋友圈

    内环:生产者=灸大夫公司(一开始)   消费者=新病人  传播者=满意的病人

    在初始阶段的典型漏点

    1. 价值点不聚焦 (资讯多而杂,轻问诊,3D)

    2. 初始用户不容易从消费者转到生产者(医学知识有门槛,中医特别庞杂,灸友学习过程比如笔记的设计)

    3. 给自己用的纯工具,频度不高即粘性不好。强加“社交”“互动”效果很难好。(灸社区)

    总结:

    “互联产品的基因是,产品即服务即媒介。只要连接上用户,持续提供服务,持续兑现价值。传统服务会搭一个舞台,曝光率靠扩舞台。基因决定增长方式,投入到用户身上还是投入到舞台上决定构建的是哪一种服务。” (笔记)

    王珏老师评语,“搭的还不是舞台,只是舞台上一个道具”,真是戳中泪点了。

    Day 5 为自己写一篇“产品推广文案”

    内容要点:

    a. 目标 - 对产品人的理解

    b. 动力 - 为什么要成为产品人

    c. 潜力 - 我自己的个人优势

    d. 能力 - 我的积累

    《一个产品人》 

    继续补充漏点报告:“还缺少对于初始用户的动机分析”

    课后讨论有提到“人们在互联世界里的动机往往是更加真实和纯粹的”。为写《一个产品人》一文,我正好翻起了 The Wisdom of the Enneagram 一书,心理学范畴的。先脱离具体产品看一看。

    九种人格的基本恐惧和欲望

    现代人生活压力之大,常常让人紧张到“麻木”,忘了小的不适和痛苦。一旦“松”下来,或者接受几次治疗,往往会更容易觉察到身体的痛。我们的第一反应甚至是想回归老状态,但实际应该做的是接受新情况,继续放松,自然而然使压力消除掉。那些难以改变的人,实则是“抓住病不放手”。

    人类心理的三大区域:Instinct 本能, feeling 感觉, thinking 思维。在病痛面前,趋乐避苦的动机肯定是本能的、感觉的偏多,极少的人去用理性思维。采取的应对措施也常常是“我没问题”,“找人来帮我解决吧”,“能相信这玩意吗”,“有啥区别呢”,“没用/骗人的东西多了去了”。

    “The only way out is through.” 脱离的方法是经历。如下图所示,从9的当下开始,要有看到---认识问题的第一步,说出来(mind),感受它(body),停留在张力里的前一半过程,才能达到后面的放松。放松的过程很可能伴随着焦虑的上升,正是对张力和情感的觉知逐渐化解它们。深呼吸帮助我们与自身重连接。然后我们看清问题的所在,如何应对,重新定位。最后我们回到一个新的当下,有更新的认识。如果这些步骤中有些老容易让我们卡住,那就聚焦这些步骤。

    Any Transformative Process

    回到灸大夫的产品,普通人的动机大概是步步都会卡,既不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没有提高认识,最后多半尝鲜体验一下就放下了。销售799元(四个灸头)-1099元(六个灸头)的解决方案,还直中一个漏点,体验代价太高。

    初始用户的动机:模糊知道自己有健康问题,其实不知道怎么办,期望产品带领他解决。如果产品能击中几个基本的恐惧和欲望的点,比如问题解决了,既去了担忧又有成就感,过程中还让他更明白了,也许他会成为传播者。

    比如失眠,是30多岁人的常见亚健康状态,又到不了吃安眠药的地步,灸的解决方案就很好(来看看太一的公众号:taiyi-tech)。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份灸大夫的漏点报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ie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