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邻近的乡镇都有传统的集市,一般是每隔五天,农历逢一、六,二、七或者三、八的,离我家最近的大嵩市,一年却只有二个集市日:腊月廿四,廿七。这里在明朝时砌城墙,设卫所,驱倭寇,镇海盗。集市也延续了六百多年历史。
小时候,我们的一群小屁孩儿,一大早随着肩扛担挑的浩浩荡荡赶集的人流结伴而行,沿弯弯曲曲的河塘边的石板路步行半小时也去赶集。
集市还真的很闹猛,四邻八村的人们,齐来采办年货。我们则揣着几毛零花钱先去买花色的小零食:棉花糖,冻米糖,茴香豆,等等。
过了一把馋瘾后,则去过眼瘾,看卖艺打拳击,变魔术,看2分钱一片的西洋镜(拉动的幻灯片),阅连环画。
另外的大部分钱还是买火药纸,红红的一张练习本大小的纸上,嵌着比不上绿豆大的一粒粒火药。撕下一粒,放在砖上,用另一块砖往上面一拍,“呯”的一响,放炮了。也有用手拉车钢丝弯成一把枪的模样,用橡皮筋缠着,嵌入火药,在长弄堂或者水缸缝里,发出”“嘭”的响声及长长的回音。
早早出门,逛到到中午后才回家。
有好几十年没去赶集了,今天特去体验了一回。那里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好不热闹。
现在把市集搬到了旁边一公里长的公路上,公路比老街宽阔多了,在公路两边摆着花花色色的摊位,有传统的锄助头铁钯、竹木制品,有现代的鞋服棉袜、锅碗瓢盆。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旁边的“嵩江书社送春联”吸引了我。《嵩江书社》是当地书法爱好者的民间群众组织,成立三十多年来颇有名气。架子上挂着充满墨香的条条春联,张张“福”字,红红火火,更添年味。只见几位中年书家挥毫泼黑,她们不慌不忙,巾帼不让须眉,落笔大胆,下笔有神,大方易认的行楷体更加迎合大众口味。阴雨寒风飒飒响,她们却向赶集的人们送“福”送“春”送温暖,也送出了她们的自信和成就。
对大嵩人来说,每年岁末这个时刻,廿四和廿七两个集市,仿佛是一场约定,他们以市日的名义与时空对话,走亲戚、逛庙会、赶大集、购年货……更多的则是对乡土的一种守望,是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的延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