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81223赵林【三】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 下

181223赵林【三】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 下

作者: 天悦刘洋 | 来源:发表于2018-12-23 21:46 被阅读68次

精英主义的政治学--"理想国"

而柏拉图除了他的理念论这种本体论,除了回忆说这种认识论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他政治学的观点。

在《理想国》里边,柏拉图充满了一种政治情怀,虽然他的政治思想不能施展,但是他可以表述。所以,他就在《理想国》里边表述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他把这个国家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层次。

柏拉图认为一个理想的国度应该是这样的,国家是个人的放大,个人是国家的缩影,所以国家是按照个人而建立的。而我们的个人从精神上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一个叫理性。

一个叫意志。

一个叫情感(或者说欲望)。

每一个部分都有它的真理,真理就是他应该追求的目标。理性的真理就是智慧,意志的真理就是勇敢,情感、欲望的真理就是节制。

一个人的精神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如果一个人的精神三部分各守其分、各安其职,理性追求智慧,意志恪守勇敢,而欲望采取自我节制,这个人在精神方面就达到了最高的一种善,叫正义。柏拉图说,同样地,国家是放大的个人,因此一个国家也是由三部分人构成。

一部分叫做统治者,这部分人就相当于我们个人精神中的理性。

第二部分是保卫者,这部分人就相当于我们个人精神中的意志。

第三部分是劳动者,就相当于我们个人精神中的欲望。

这三部分人在这个社会中也应该各安其分、各守其职,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劳动者能够秉承节制的美德,抑制自己的欲望。老百姓就老老实实的劳动,种田的就老老实实的种田,打铁的就老老实实的打铁,你不要有非分之想,你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而保卫者表现出勇敢的美德,保家卫国。统治者具有智慧,用智慧来治理国家。这个国家就实现了最高的善--正义。这就叫《理想国》。所以,柏拉图这套思想就很有意思,他承认这个社会是有差异的,他反对雅典民主制,雅典民主最后把他老师给害死了,把他赶走了。所以,他们对于雅典民主制,是充满了深恶痛绝的。

而我们说那个时候,雅典民主制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即斯巴达和雅典的一场战争以后,虽然恢复了民主制,但实际上是一个回光返照了、是一个假象了,跟早期的民主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个民主已经演变为一个暴民政治。就是甚至所有人权利都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一种政策。

所以,柏拉图主张精英治国。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要分开,各安其分、各守其职。但是有一点,大家说柏拉图的观点很反动,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但是,柏拉图划分的理想国,不是根据你出身、血统等先天的因素,而是根据后天的因素。

所有人一生下来都由国家来教育,柏拉图是主张叫原始共产主义的,取消私有财产,特别是上面两个阶层是不能有私有财产的,下面那个阶层--劳动者可以有私有财产,但是劳动者也不是天生形成的。劳动者和上面两个阶层怎么区分?

所有的孩子都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柏拉图有一套教育计划,柏拉图也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认为,孩子们从小只从事一种教育,就是体育锻炼。柏拉图是以斯巴达社会作为他的楷模的。小孩子首先要发展健康的身体、体魄,所以进行最基本的体育锻炼。然后,最基本的一些教育,让他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文化,特别是感性的东西。到了一定年龄,就开始甄选、考试,成绩优秀的人开始进行下一步的培养,让他开始接受一些教育,比如说文化、数学。然后,当他到了青年的时候,考上的继续接受教育,就开始将其作为第二等人和第一等人来培养了。考不上的,对不起,你就成为劳动者了,那是因为你自己不争气啊,跟你的出生、血缘是没有关系的。所以,你"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那是因为你自己,你自甘沉沦,对不起,你就成为第三个等级了。

然后,考上的就进一步就开始学习政治方面的、伦理等其他方面的教育,他都是按照不同阶段划分的。这个时候,这些人就相当于上大学教育了、去学习更高的东西。

最后,到了30岁左右,再考一次试,考上的那就是作为将来第一阶层培养了,将来就可能是统治者了,没考上的就作为第二阶层,成为保卫者,他们的职责就是保卫国家。

而考上的那一批人最后接受最高教育--哲学教育,把他们培养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从里边选出最优秀的人,让他们接受治国理政的教育--怎么样治理国家。这些人就是要成为国家统治者的。

所以,柏拉图的差别是后天形成的,是根据人们自己的努力与否决定的。理想国的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是不需要私有财产、不需要家庭的,一切都是由国家来分配的。只有最低阶层是需要有私有财产、需要有家庭的。所以他这种理念就被叫做原始共产主义,是最早的一种共产主义的模型,是古代的柏拉图的理想国。

所以他里面最后就表达一个观点,在一个社会,除非哲学家成为统治者,或者统治者成为哲学家,否则这个国家永远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安宁。所以,柏拉图就有一种叫理想国和哲学王的理想。也就是说只有当哲学家成为王,那么这个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国泰民安。

因为,柏拉图后来政治抱负没能实现,所以他就只能自娱自乐了,缔造出这样一种理论自我安慰了。

后来,我们发现在西方的历史中,当然包括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哲学家成为国王。罗马有一个国王,对哲学感兴趣,成为了哲学家。但是,罗马正是从他那时候开始由盛转衰。这个人叫马克·奥勒留,他写了一本书,叫《沉思录》,很时髦的一本书,他是唯一一个身兼哲学家和国王双重身份的统治者。

马克·奥勒留不叫国王,在罗马帝国他叫皇帝,那比国王还厉害。但是,罗马帝国就是从马克·奥勒留以后开始由盛转衰的,所以可见,哲学家要当了皇帝,可能这个国家恰恰跟柏拉图说的相反,从此以后就永无宁日了。

三、亚里士多德--希腊科学与哲学的巅峰

但是柏拉图的理想,通过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用间接的方式实现了,在哲学中间加一个破折号,哲学--王。最后我们发现,亚里士多德作为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培养了一个古希腊最伟大的君王--亚历山大,所以哲学就这样跟王结合在一块儿了。所以,哲学只能做太子师,不能真正的做王。

所以这样,我们就从柏拉图转向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创造了很多伟大的理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唯心主义体系,但是柏拉图最伟大的成就就是创造了亚里士多德。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里边,他非常形象的用两个词概括了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这师徒两个人思想根本秉性的差异,即热情和审慎。也就是说,柏拉图是热情,亚里士多德是审慎。这两个概念虽然是代文学色彩的,但是一针见血。柏拉图充满了幻想,充满了奇思异想、诗意。亚里士多德是冷静的、条分细缕的,亚里士多德典型是现代科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严格得遵循了逻辑、遵循理性的。

如下图所示,这个投影是16世纪的意大利著名的画家--拉裴尔的一幅名画,叫《雅典学院》,保存在梵蒂冈博物馆。这个雅典学院就画了古希腊,而不仅仅是希腊,包括波斯、包括埃及,以希腊为中心周边的这些古老的国度所有的重要的古代思想家,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国度的,但是都把他们画在一张纸上,让他们济济一堂。

181223赵林【三】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 下

这里面既有毕达哥拉斯、巴门尼德、琐罗亚斯德、苏格拉底,也有很多很多古往今来希腊和外域的哲学家。但是,所有的哲学家都像众星拱月一样烘托两位人物,一个是一手指天的--白胡子飘飘的柏拉图,还有一个就是用手指向大地的--讲究现实的亚里士多德。这幅画画得极好,他们的不同思想的旨趣,通过他们的手势就看出来了。柏拉图是比较浪漫的,所以他是一手指天的,而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现实的、是审慎的,所以他是手抚向大地的。

因此,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看来,古希腊群星荟萃,而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古希腊哲学最后的集大成、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学者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叫做"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本人不是雅典人,他和柏拉图、苏格拉底不一样。柏拉图、苏格拉底都是土生土长的雅典人。亚里士多德是北方色雷斯的人,今天就是基本上属于马其顿、南斯拉夫原来的那块地方的,靠近今天希腊的北部,叫色雷斯。

当时在希腊城邦的北方崛起的一个国家,叫马其顿。最后,就是这个马其顿的国王--腓力二世,以及他的儿子亚历山大把希腊各城邦给统一了,城邦时代结束,开创了希腊化时代。

当年,腓力二世在当马其顿国王的时候,亚里士多德的父亲,因为深通医术,所以,就被腓力二世聘请到马其顿的宫廷里边当御医。亚里士多德从小跟随他父亲,在马其顿的宫廷里边长大,所以深受他父亲医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亚里士多德的整个思想,他充满了一种有机论的观点。

什么叫有机论呢?就是把世界不是理解为像一个钟表、一个机械拼凑体,齿轮、发条等拼在一块儿的,而是把世界理解为一个生命,一棵树、一个树苗,它有种子、萌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等这样的一个生长过程的。也就是把世界看成是一个生物体,而不是看成是一个机械体。这是亚里士多德最了不起的地方。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生机勃勃生长的,有一个生老病死的发展演变过程,而不是各部分拼在一块儿拼起来的。牛顿的世界观,就是机械论世界观,认为世界是一个大钟表。亚里士多德比牛顿早2000年,他对世界的理解比牛顿还要高明。

所以这一点,是我们了解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亚里士多德年轻的时候,离开了马其顿宫廷以后,就来到了柏拉图学园,跟柏拉图学了20年。一直到柏拉图去世了,亚里士多德自己才离开了柏拉图学园,自己开宗建派。亚里士多德也是在一个废弃的体育场,有一个叫吕克昂(Luceion)的体育场,亚里士多德就在这个地方建立他的学派。

亚里士多德喜欢一边散步,一边给学生讲课。他这个学派用这个体育馆的名字命名,叫吕克昂。又叫逍遥学派,因为亚里士多德很逍遥,他一边散步,一边讲哲学。后来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他死了以后,很可惜他的学园没有很好的传承下去,不像柏拉图学园、不像毕达哥拉斯学园,传承了好几百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差一点就遗失了,两百年以后,人们从一个地窖里面发现了大量的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然后,才把它开始编撰,才开始分门别类。最后,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等等才逐渐出现。后来,这些就成为西方非常重要的学问。因为人们越来越多的发现,亚里士多德哲学要比柏拉图哲学要博大精深得多,而且更富有理性精神。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只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系里面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亚里士多德的东西遗失了,亚里士多德至少在六个方面有建树,所以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百科全书式的人,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第一,我们可以看到,他几乎所有的东西都涉及到逻辑学,他是形式逻辑的奠基者。我们今天学的形式逻辑,就是从亚里士多德那儿来的,后来形成工具篇,包括范畴篇、前后分析篇等。

第二,自然科学。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最后被整理为物理学,物理学就是广义的自然科学。同时,还有生物学、心理学等,他也都涉及到了。

第三,形而上学。这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那一部分,第一哲学我们前面已经多次讲了,第一哲学就是研究存在本身学问的那个哲学,那是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第四,美学。亚里士多德有修辞学、诗学、文学艺术、雕塑、建筑等。

第五,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儿子--尼各马克的伦理学,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编纂形成的。

第六,政治学。雅典政治和政治学也都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总结的。

所以亚里士多德等于天上、地下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

亚里士多德哲学部分博大精深,很难再短时间内展开,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说到底就是这么一个观点,就是把此前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他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把它综合在一块儿了。

在亚里士多德出现之前,希腊已经形成两个自然哲学的高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所以,在亚里士多德建立他的体系之前,这两座高峰相互对立着。而亚里士多德干的工作就是把它百川归海,容纳到他的思想里边,形成一个博大精深的亚里士多德体系。

在整个西方哲学史上,有两位人物是两座里程碑式的人物,你可以同意他的观点,你可以反对他的观点,但这两个人是你要了解西方哲学,永远绕不过去的两个人,一个是古代的亚里士多德,一个是近代的康德。这两位哲学家都是承前启后的人物、里程碑式的人物。

亚里士多德他的观点之所以博大精深,正是因为他综合了两位高峰--原子论和理念论。一个侧重于质料,原子论强调最小的质料叫原子;一个侧重于理念,亚里士多德把它叫做形式,理念就是形式。形式是什么意思呢?在古希腊,形式的意思跟我们今天不一样,我们今天一个事物的形状叫形式,古希腊的形式就是本质、原则,就是一物之为一物的规定性,叫形式,就是理念。理念本身是带有内涵的,就是它的规定性。

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就是要把形式和质料融为一炉,建立这么一个哲学观点,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的。这是亚里士多德整个观点最重要的地方。

"实体定义"

亚里士多德在批判他老师的基础上,他就提出来了这个问题,他最核心的就是这三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本原就是探讨存在,而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本身,它的核心就是实体。

实体是什么?任何东西首先得有一个实体,然后就有性质、有状态、有数量、有时间、有关系、有空间、有姿态、有遭遇等等,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存在,但是所有这个存在都必须又以实体为核心。我们说时间、空间在哪里?在什么时候?是什么样的?处在什么状态?处在什么姿态?处于什么关系之中?是一个还是多个?这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在逻辑上有一个主语,谁? 它就是实体,就是这个东西。

我们说什么是红的?那朵花是红的。所以,我们说任何存在,都必须依附于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叫实体。所以,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存在最核心的范畴就是实体。亚里士多德整个哲学的研究,就是实体是什么?这个逻辑头脑极清楚,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你研究存在,存在就是本质、就是本原。世界的本原就是存在,存在有各种各样的,有性质、有状态,有关系、有数量、有时间,它们都是存在,但是所有这一条都是围绕着这个主体、这一个东西而言。所以,实体永远是第一性的。所以,亚里士多德上来就说,哲学问题第一个是探讨实体是什么?它要给实体下一个定义,然后在实体定义上我们再谈第二个问题。

当我们知道实体是什么了,我们再谈实体的原因是什么。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体是什么构成的?最后,不仅我要知道实体是什么,不仅知道它的原理是什么,而且我要知道它是怎么生存的。我刚才说了,亚里士多德是充满了有机论思想,他要讲实体是怎么从原来不是它,怎么样变成它了。 所以这三个问题就解决了实体的问题。亚里士多德都是条分细缕的。第一个问题它建立在对逻辑学的认识上,实体是什么?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最重要的实体就是这一个,而且实体它不同于属性,它没有与之相反的。我们不能说有张三,有反张三,没有反张三。当然,今天我们说有反物质世界,那是另外一回事,那是今天发现的。不像好有坏,高有矮,白有黑,这些性质上有相反的,但是实体没有一个相反的东西。

实体也没有程度差别,我们不能说一个实体比另外一个实体更加实在。没有这种说法。我们说张三比李四更实在,这个实在通常说在道德上,这个人靠的住,但是不是说张三在存在意义上比李四更实在,张三也是一个实体,李四也是一个实体,我不能说张三比李四更是一个实体,没有这种说法。

最后,实体是变中之变,也就是所有的属性改变了,实体是不改变的。你们拿出你们小时候幼儿园的照片、拿出你们刚生出来的照片,你能认出来是你吗?你能想像你将来80岁是什么样?那都是你。你头发掉了、牙齿掉了、头发白了,但那还是你。虽然你在变,但是你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你"是不变的,你是承载所有变量中不变的,那叫实体。实体是承载这一切变化的东西。

所以,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的学说。

"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实体的原因,他认为任何实体都是四个原因构成的。

第一,质料因。实体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质料就是实体构成的材料。

第二,形式因。形式是实体之为实体的规定性,我们说形式是一匹马、是一个人,之所以为马,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动力因和目的因。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造物,我们是可以分为四因的。比如说,这个房子的质料是什么呢?就是砖瓦灰沙等建筑材料,这个房子的形式就是那个设计师头脑中的蓝图,房子是按照蓝图造的,蓝图已经规定了这个房子的本质、规定性。这个房子的动力是什么呢?就是那个建筑师、工匠,而这个房子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居住。

人造物可以分为四因。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物是不能分为四因的,只能分为两因。一个是质料因,一个是形式因。自然物,它的动力和目的都归于形式,形式就是这个自然物要追求的目的和它生长的动力。亚里士多德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一棵橡树。橡树的质料是什么?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橡树的质料是橡树碎了之后的粉末,橡树的质料是橡树种子。因为,在橡树种子里面已经包含了成为橡树的一切因素。所以,它是用一个生存说,而不是用一个机械论来解释世界的。橡树的种子是橡树的质料,而橡树长成的橡树就是橡树的形式,将来这个种子就是要往这个形式发展的。所以,这个形式也是吸引着这个种子要顽强的向它发展的那个动力。

所以,从这个观点上来讲,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世界整个从一开始,作为一个有机生长的系统,一环一环早就在最上面那一环,就是它最后要实现的目标,早就规定了它的目的和动力。所以,从那个原始爆炸的130亿年以前,它就一定要走向人、一定要发展为我们人这种高级的智能动物,它早就被规定好了。这样一种世界,才是有序世界,而这样一种世界不是用前面来解释后面,而是用后面来解释前面。用最后要达到要实现的那个目标,来解释你整个的生长过程。

这种解释固然是马后炮,但是这种解释具有很强的力度,它不需要用前面的东西来解释。因此,亚里士多德就说整个世界事物就构成了这么一个过程,它的形式就是它的目标,目的也是它的动力,而质料是构成形式最初的一个原始状态。

任何事物都是形式和质料的统一。任何个别事物都是既有形式,又有质料。特别是自然物,自然物的质料就是它的原初状态,而形式就是它终极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任何事物相对于比它低的事物来说,就是形式;相对于比它高的事物来说,就是质料。进化论就是这个观点。人就是猴子的形式,猴子构成了人的质料,猴子又是那个其他的哺乳类动物的形式,其他哺乳类动物又是它的质料,依此类推,一直推到原始大爆炸那个原始起点,那是最基本的质料。而最后我们把人上升到人,人最后再进化,再过5万年、50万年,人变成了天使,变成了神了,那我们又是那个东西的质料,那个东西又是我们的形式,而那个东西要向更高的方面发展。

他是把这个世界解释成这样的一个体系的。每一个后来出现的阶段,都是前面一个阶段的形式,也是它的目的和动力。而它同时又是更高阶段的质料,这样它把质料和形式就不是做机械的理解,而是做一个有机论的理解。这样一种有机论的观点,那确实太高明了,比牛顿说世界就是一个大钟表,要高明得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亚里士多德显示出了极高的水平,这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和质料,而这个形式和质料,当然静态的看,质料就是来自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形式就是柏拉图的规定性。

亚里士多德把整个世界做成一个有机系统,建立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把此前的形式和质料全部融为一炉,任何事物既要有质料,又要有形式,而形式和质料又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不断上升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个世界最下面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纯质料,就相当于柏拉图定义的原始物质。而这个世界最上面是什么呢?最上面就是那个终极的目标,就是那个最高的形式,他把这个叫神。神不是一个像工程师创造世界的这么一个神。而是一个早就把基因、把程序输入这个系统,在这样一个地方坐以观天的这样一个神,他不需要干什么事情,他因为已经把一切东西都规定好了,他成为你遵循的目标,他是不动的,他吸引着所有东西向他动。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他称为叫不动的推动者。实际上不是推动,是吸引。整个世界都是受他吸引,以他为终极目标,以他为最高的形式,他把神叫做纯形式。

同时,他又是一切事物动力的来源,所有事物都从他那儿获得动力,实际上就是一种向他发展的吸引力,所以他又被叫做第一推动,或者叫不动的推动者。

后来,牛顿提出上帝是不动的推动者,就是受了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上帝推了世界一把,世界就运行起来。这个"推"不能理解为一个机械的推,实际上就是世界的整个运动是被上帝吸引的。

"潜能与实现"理论

然后亚里士多德又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潜能、现实,当你没有实现以前,你就是一个潜能,当你成为了这个东西以后,你就是现实,但是你成为一个东西以后,你又成为一个新的东西的潜能。所以各位,你们今天对于你们此前来说,你是一个现实;但是今天的你对于明天来说又是一个潜能,你明天对于你后天又是一个潜能,谁知道你会成为什么?所以,这一切在没有实现以前,你都是一个潜能,到了最后叫绝对的现实,到最后临咽气的那一瞬间,你成为一个绝对的现实,你就是这个了,你不可能再变成别的了。此前所有的东西,都是潜能。所以潜能和现实,也是逐渐依次变化。所以亚里士多德的这个哲学充满了动态、充满了逻辑、一环扣一环的。

四、希腊化时期的三大哲学学派

亚里士多德之后,希腊哲学盛极而衰,因为这个时候希腊城邦不存在了,希腊城邦名存实亡了。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马其顿王国挥戈东进,通过金戈铁马,把希腊文化传到了东方土地上。看起来希腊文化在东方土地,在小亚细亚、在西亚、在埃及卓有成效的传播开来,好像希腊文化变得更加枝繁叶茂了,实际上这是假象。因为,希腊文化赖以维系的根基不存在了。希腊文化赖以维系的根基是城邦,这种小而全的独立体导致了个人的自由精神,导致了希腊哲学和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随着这个城邦逐渐江河日下,希腊城邦名存实亡了,这种希腊哲学赖以孕育的个人的自由精神已经没有了。这个时候已经出现一个大国家了。公民变成了城民,公民独立的意识、自由的遐想没有土壤了,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哲学的情调也就变了,这个时候人们就不再探讨宇宙的本原、探讨人的本质,这个时候人们已经觉得这个没有意义了。

这个时候大家普遍受喜剧精神的影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所以,这个时候随着国家不断的建立,越来越大,文化向东方传播,这个时候希腊人反过来就一头堕入了醉生梦死的温柔乡。就开始进入到一种百无聊赖、寻找刺激的文化,于是这个时候哲学转向了伦理学。

所以这个时候,在亚里士多德之后,出现了三个哲学学派,一个叫伊壁鸠鲁学派,后来在西方称之为纵欲主义的代名词;一个叫斯多葛主义,后来称之为西方的禁欲主义的代名词;还有一个叫怀疑主义,这个他们在思想境界上还比较高,实际上就是解构主义。

这三派虽然他们各自的观点不一样,有的是禁欲主义、有的是纵欲主义、有的则是思想上的怀疑。但是,他们有一点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他们都不再探讨万物的本原问题,他们都关注一个问题--就是在这个无聊的世界里边,人如何能够获得幸福?幸福的问题成为哲学的首要问题,这是哲学的堕落。

哲学不再具有那种恢弘的眼光,而完全转向了个人的享受或者美德,这都是属于个人的问题。正是这样,哲学由引导人们追求真理的火炬,变成了跟在生存背后、救死扶伤的救护车了。哲学的情调变了,变的小家子气。所以这个时候,就意味着希腊哲学的衰落。

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有的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快乐、得过且过、随心所欲,有的人认为幸福就是坚持我的美德,人不堪其忧、回忆不改其志,美德就是我的幸福。我们发现美德当然也不能是幸福,美德固然很高尚,但是它不能等于幸福。有的认为幸福就是对什么东西都不动心,什么东西都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不动心。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哲学派别后来很快在希腊衰落以后,就开始影响罗马。

罗马人尤其对伊壁鸠鲁主义感兴趣,因为罗马人放荡,所以他们很喜欢纵欲主义。所以后来,很多罗马人被叫做唯物主义者、叫做伊壁鸠鲁主义、叫做纵欲主义,他们追求物质的快乐,不讲精神。但是,在罗马,斯多葛主义境界也很高,他们追求美德、追求高尚、追求精神的快乐,而不在乎肉体的快乐。那只是一种理想,对吧?来反观所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当你醉生梦死以后,醒来以后觉得百无聊赖,觉得这个高深的东西很好。但是,禁不住你第二天又开始去醉生梦死、花天酒地了,是吧?所以,这个都形成了一个对照,在罗马,它都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它不是实质性的。

怀疑主义的境界比较高,但是它过分的消极。怀疑主义,它的创始人叫皮浪。皮浪任何危险他都不避让,他认为一切东西随波逐流。所以有一次,皮浪坐在船上,起了大风浪,这个船马上要倾覆了,大家都惊慌失措,只有皮浪指着一头正在吃食的猪说,"聪明的人应该像这头猪一样,对任何事情都不要做判断,因为你一做判断,你就陷入到麻烦之中,所以最好是不做判断。"这一派最后还出现了犬儒主义的鼻祖锡诺普的第欧根尼,第欧根尼本身是富豪出身,最后他放弃了一切东西,把所有的东西变卖给了穷人,然后自己住在破缸里面,拿着一个打火棍,带着一个狗。最开始,第欧根尼拿着一个钵子,最后连钵子都扔了。亚历山大东征路过他的家乡,遇见第欧根尼说,"我是万王之王亚历山大,你有什么需要我都可以满足你。"第欧根尼说了一句话,"请不要挡住我的太阳光。"哲学说实话,到了这个时候了,那确实是帝王师的理想都没有了,探讨宇宙本原的情怀也没有了。这个时候,就只能在无聊的世界里面,探讨我们如何能够获得个人的幸福。

所以这个时候,恰恰意味着希腊哲学衰落,而希腊哲学衰落就意味着另外一个时代的哲学开始兴起。这个时代的哲学,经过罗马这个物质主义、纵欲主义这样一个中介,把肉体的放纵推到极端之后,然后才会产生一个180度的转弯,就导致了基督教哲学的出现。而基督教哲学,恰恰是指向天国的哲学。所以,它导致了另外一种境界,和罗马完全背道而驰,也是对希腊哲学衰落的一个呼应。所以,希腊哲学时代的恢弘到此结束。我们的课也就到此结束了,谢谢大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81223赵林【三】古希腊哲学的顶峰和衰落 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hxg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