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九·一五】
严公瑞龙作湖北布政使,续《汉上题襟集》,招诸诗人唱和,亦公卿雅事也。傅辰三《感春》云:“恰恰春分二月半,分春妙手爱东君。但愁过却花朝后,一日春容减一分。”“月落参横夜向晨,半醺花意欲留人。夜阑莫怯风吹袂,为爱梅花不惜身。”《大雨戏作》云:“雨师一夕兴淋漓,笔尖乱点西窗纸。初犹落落蝌蚪分,继则盈盈垂露似。须臾漫漶一片湿,直似秦碑没字体。”殊有东坡风趣。沈树德《落花》云:“飞燕蹴归帘影里,游鱼吹起浪花中。”叶声木《送人》云:“吹酒凉风穿树过,破烟水月隔楼生。”
严瑞龙(?—1751),字凌云。四川阆中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雍正十三年(1735),因累功升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任内一方面减少平埔族(指是居住在台湾平野地区的“原住民族”)熟蕃(熟蕃:清廷对台湾部分高山族的称呼。所谓“内附输饷曰熟番”,或言“界内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的差役,一方面严惩攻击清军与平民的生蕃(生番,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喻指凶残野蛮的人)。乾隆元年(1736)任满,高升湖南按察使,十五年(1750),弹劾湖广总督唐绥祖,递升湖北巡抚。翌年,经查证为诬告,十六年(1751)遭斩立决。
《汉上题襟集》,晚唐诗人唱和集。唐·段成式编。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段成式去官后闲居襄阳,曾出入山南东道节度使徐商幕府,与温庭筠、温庭皓、余知古、韦蟾、周繇等相互往还,唱和诗篇及往来简牍甚多,段成式遂将这些作品编为《汉上题襟集》。原书已佚。书的卷数,《新唐书·艺文志》、《唐诗纪事》及《郡斋读书志》记为10卷,《直斋书录解题》及《唐音戊签》记为3卷。
傅辰三,无考。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分的“分”,意思是一半,是一分为二,昼夜平分、寒暑平衡。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昼夜等长。据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两极除外),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本条诗话“恰恰春分二月半”,就是说的春分节气恰好在二月半这一天。
东君,音dōng jūn,释义:1、指太阳。《史记·封禅书》:“晋巫,祠五帝、东君……先炊之属。”司马贞索隐引《广雅》:“东君,日也。”2、犹东家。对主人的尊称。明·屠隆《彩毫记·展叟单骑》:“东君运蹇遭颠沛,愿捐躯虎穴探来,英雄抖搜平生概,定要救主回。”清·袁枚《新齐谐·梁朝古冢》:“朱生匆匆出署,将觅船赴浙,忽差役寄东君札来,止之。”3、司春之神。唐·王初《立春后作》诗:“东君珂佩响珊珊,青驭多时下九关。方信玉霄千万里,春风犹未到人间。”宋·辛弃疾《满江红·暮春》词:“可恨东君,把春去,春来无迹。”本条诗话中“分春妙手爱东君”,其含义应该包含“东家”、“春神”两个含义。因为前面有铺垫,“严公瑞龙……招诸诗人唱和”,傅辰三作为被邀请的客人,如此写来,则有感谢之意。其中“分春妙手”一句,或是指分韵作诗,亦或是指邀请众人燕宴,如分春意给众人。
参横,音shēn héng,指参星横斜,时至夜深。三国·魏·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宋·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参星,属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按照当今天文学的星座划分,参星是现在的猎户座。其中参宿四,为最著名的一颗红超巨星,它是猎户座的第一亮星。
雨师,音yǔ shī,中国神话传说中掌管雨的神仙。有毕星、萍翳、玄冥、赤松子、商羊、陈天君等。中国古代的雨神起源甚早。《周礼》的《大宗伯》篇称,“以燎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郑玄注:“雨师,毕也”,意思是“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是雨师毕也”。东汉蔡邕《独断》则称,“雨师神,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雨”。毕星是二十八宿中西方七宿之一。此当是以星宿为雨神也。另外,亦有以人物为雨神者。屈原《天问》云“蓱号起雨”。汉代王逸注称:“蓱,萍翳,雨师名也”。《风俗通义》称“春秋左氏传说,共工之子,为玄冥师”,“郑大夫子产禳于玄冥”。玄冥,雨师也。晋《搜神记》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更以神鸟为雨师,称“雨师者,商羊是也。商羊,神鸟,一足,能大能小,吸则溟渤可枯,雨师之神也”。民间流传的雨师的典型形象为一乌髯壮汉,左手执盂,内盛一龙,右手若洒水状,称陈天君。唐宋以后,从佛教中脱胎出来的龙王崇拜逐渐取代了雨师的位置。
蝌蚪,指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这种书体,现已无人使用。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
垂露,音chuí lù,书法术语。用笔的一种技法。指行笔至笔画尾部而反收其笔锋。书写直画的一种形态。其收笔处如下垂露珠,垂而不落,故名。具有藏锋的笔势,不同于“悬针”。唐·孙过庭《书谱》称:“观夫悬针垂露之异。”东汉·蔡邕《九势》称:“护尾,点画势尽力收之。”护尾与藏头的用笔方法,笔势逆入而反收,逆则强健得势,收则显示笔有余力。北宋米芾“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的论点,即从“护尾”扩展而来。
漫漶,音màn huàn,释义:1、模糊不可辨别。唐·韩愈《新修滕王阁记》:“於是栋楹梁桷板槛之腐黑挠折者,盖瓦级甎之破缺者,赤白之漫漶不鲜者,治之则已,无侈前人,无废后观。”2、犹迷茫不清。元·谢应芳《辨惑论》:“予蚤岁见王者为亲戚祀神,吐鄙俚之词,徼漫漶之福,輒羞赧去之。”清·金农《怀人绝句》之二十:“七年不见朱循吏,往事漫漶如埽尘。”
秦碑,指秦桧无字碑。无字碑(秦桧无字碑)位于南京牧牛亭,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四载:“有其额而无其辞,卧一石草间。”秦桧66岁病死后,其家人请了不少人为其撰写碑文,由于他“阴险如崖阱,深阻竟叵测”,“晚年残忍太甚,数兴大狱,而又喜谀佞,不避形迹”,“一时忠臣良将,诛锄略尽”(《宋史·本传》),所以没有一人为秦桧撰写碑文,于是只好立一块没有碑文的无字碑。按:秦碑,亦指秦始皇所立是石碑。秦始皇曾南下登会稽山,祭祀大禹,遥望南海。在那里刻石立碑,颂扬秦朝的功德。典出《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但此碑有字,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其碑见在会稽山上。其文及书皆李斯,其字四寸,画如小指,圆镌。今文字整顿,是小篆字。”
《大雨戏作》一诗,以雨师一时兴起,在西窗纸上写字,初似蝌蚪文,再则若垂露,继而漫漶一片模糊,如秦桧的无字碑一样了。通篇用书法来比喻描绘。故而被袁枚视为有苏东坡戏谑成文之趣味,故被采录。
沈树德(生卒年不详),字畏斋,浙江归安(今湖州市吴兴区)人。沈树本之弟。家有斋名“慈寿堂”,著《慈寿堂文钞》。《归安县志》对其有记载。
蹴,音cù,本义是踩,踏。《说文》:“蹴,蹑也。”引申义之一:追逐。如:蹴讨(追迫讨伐);蹴击(跟踪追击)。
叶声木,即叶诚,字声木,钱塘(今杭州)人,举人。其他不详。(见《随园诗话·卷九·五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