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的好人 聪明的坏人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从前夏朝的暴君桀,杀了他的忠臣关龙逢,殷朝的暴君纣王杀掉王子比干,比干还是他的叔父呢!为什么他们会被杀呢?忠臣反而保不住性命!就因为他们“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他们讲学问道德都好得很,对部下也爱护,对老百姓也好,但是对下面好,就违反了上面的意见,结果他这一条命就送掉了。这个是因为不通达人情世故,只晓得做好的一面,忽略了另一方面的想法。
“故其君”,这两个暴君,“因其修以挤之”,既然你自己认为讲究道德,我就拿道德来整掉你。这种人“是好名者也”,好什么名呢?愿意为道德而死。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昔者尧攻丛枝、胥、敖”,这几个是小民族小国家,据说尧曾经出兵打过他们。“禹攻有扈”,有扈也是个小国家小民族,夏禹的是大国。圣人的皇帝也曾经用过兵,换句话说,也打过别人,也侵略过别的小民族。发动战争有什么好处呢?“国为虚厉”,国家打穷了;“身为刑戮”,一般人死得很多,虽然皇帝本身没有危险。“其用兵不止”,结果国家出兵战争不止,为了什么?“其求实无已”,因为他要实现一个观念,要达到天下归一的这个理想。“是皆求名实者也”,这都是为观念所蒙蔽,思想所蒙蔽。“而独不闻之乎?”这些历史的经验,你难道不懂吗?
“名实者”,天地间的道理,一个观念,是非善恶,就是名,名就是名理,名理就是逻辑。“实”就是实际的成果,所以“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历史上的圣君贤相,都不能做到完全合乎道德的标准,“而况若乎”!何况是你呢!
“虽然,若必有以也”,但是,你既然有勇气想去纠正人家,你一定有你的道理。“尝以语我来”,把你的意见告诉我,究竟你有什么想法?
颜回的修养
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
“端而虚”,我啊,学问道德很端正,坐得也很端正,“虚”,心里头没有思想,空空洞洞的,达到空的境界。“勉而一”,心念只有正念存在;“则可乎?”我凭这个修养的道德去感化人家,总行吧!
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不行啊!“夫以阳为充孔扬”,心里头一个念头都没有了。勉而一,只有一个正念存在,这个正念是无念,是空的。这个境界是阳极的境界。拿阴阳来代表的话,正是阳气,所以身上的气机气脉,都亢阳起来,都在流通。但是你这个正念不能柔和下来,阳刚之气不能转为阴柔,身体没有软化,也就是你没有忘掉身,没有忘掉心;不忘身,不忘心,阳气充实更充实。这就是孔扬愈来愈大,太过于阳刚了,过刚则折,完了!这不是道,这只是过程,你不要当成究竟。
“采色不定”,你的修养没有到达最高处,外面的气色神采,一下好一下坏,气色不定,只有阳刚没有阴阳合,没有柔合的境界。“常人之所不违”,你这个情况比起一般人,好像是有道,太过于阳刚了,所以采色不定。与一般人比起来,你还可以多打一两点分数。“因案人之所感”,你凭这一点本事修养,以为好像有道了,有感通了,你想追求和人家心念上的感通,“以求容与其心”,想给他来心心相印,想感化别人,不行啊!
“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你这个工夫,拿后世说法来比方,算是渐修的工夫,不是禅宗的顿悟;你这样渐修的一点小工小夫小道德,还想去感化别人,那怎么行啊!甚至渐修的工夫你都还没有完全完成,更何况顿悟的大道!
你到这个地步就是“将执而不化”,永远不会进步了,因为你固执这个就是道,固执而不变化。“外合而内不訾”,外表看起来像有道之士,内在并不对,这还是外道。“其庸讵可乎!”他说,你凭这一点本事,去应帝王,为王者师,那是不行的。工夫、修养、学问都没有到家嘛!他说,你不行,不能为人之师。
外圆内方
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那么,老师啊,我这个内在道的工夫不表现出来,我外面圆一点,去跟他们和蔼地接触,我里头还是修我的道,外面转个弯慢慢地把他向形而上道引导,总可以吧?
“内直者,与天为徒” 这是初步的工夫,“内直者与天为徒”,这样才可以天人合一,就是效法天了,也就是老子所讲“人法地,地法天”。“知天子之与己皆天子之所子”,把皇帝与普通老百姓都看成平等,看人世间一切都平等。
“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你自己内心既然经常是空的,你还何必要人家听你的话,相信你的意见呢?你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对的,还是要求人家认为你是不对的呢?对与不对,两边都落入偏见了。既然有了偏见,你内在修养已经不空了嘛!已经不直了嘛!
”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如果这样的话,高明人眼睛一看,你不过是个小孩子,得少为足,得到一点点就自以为了不起。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
外曲者就是与人为徒,行为也要同一般人一样。“擎跽”,就是看到皇帝上朝,行礼鞠躬。“曲拳”,就是两手合掌,或者学佛人的问讯,学印度的礼貌。或者跪下来,行人臣之礼,“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你看到别人是这个礼貌,自己不能不做,以免给人家挑剔。到那个环境,你就要跟那个环境学。
学古人好吗
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
怎么叫做“成而上比者”呢?就是彼此使人家升华,“与古为徒”是专门效法古道而行。“其言虽教,谪之实也”,教化理论上是对的,但是这是谁的话呢?“古之有也,非吾有也”,古人所有的,不是我们今天有的。要把握时代,也就是跟着时代的脚步走才可以。若然者,虽直不为病。”江水东流是一去不回头,历史是不回头的。像我们走路一样,是走前面这一步路,不是回头向后面走。如果在古代,直爽的风格是可以的,所以说“是之谓与古为徒”。
“若是则可乎?”颜回说:我学古人的做法可以吗?
仲尼曰:恶!恶可!大(太)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唉!不可以。“大多政法而不谍”,处理这个法令问题,没有办法周详。谍,言语没有办法解释那么周详。“虽固亦无罪”,虽然说我依法办事,没有什么错啊!“虽然,止是耳矣”,充其量当一个混饭吃的公务人员而已!自己没有做到人应该做的事。如果拿教化来讲,“夫胡可以及化”!光是依法办事,不是大政治家应该做的,因为这违反教化天下的原则。因为教育有教化的作用。所以说,如果认为依法办事就对了,“犹师心者也”,那就是师心。师心就是自己的主观,认为自己很高明,所以孔子批评颜回是师心,也不好。
颜回曰:吾无以进矣,敢问其方。
心斋是什么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有而为之,其易邪?易之者,暤天不宜。
你先去斋,“斋戒沐浴”,要洗个澡,换了衣服干干净净,还要熏香,外表上要清洁,包括吃素斋,先清净心。“吾将与若”,我再告诉你。“有而为之”,心里头以有为的心理来求道,以功利主义来问道,“其易邪”?那么容易吗?所以孔子要他先斋戒沐浴。“易之者,暤天不宜”,太容易传给你啊!是上天所不许可的。
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
我的家穷得不得了,也喝不起酒,肉也买不起,不吃荤几个月了。这个“荤”字不是代表肉哦!不吃荤同不吃肉是两回事。这个荤是草头,五荤是葱、蒜、韭菜、薤白、兴渠,也叫做五辛。持五辛不吃荤,并不是讲不吃肉,不过如果真持斋,当然包括了不杀生,不吃肉。
“若此,则可以为斋乎?”我这样不是天天持斋吗?孔子说:“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你这个怎么叫吃斋?这个是拜拜用,摆样子的,这是外在的斋。真正的持斋叫心斋。
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孔子现在传止观的法门,“若”字就是你,“一志”,先把心念专一起来,思想专一,“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不用耳朵来听,拿心来听声音。 心怎么可以静得下来呢?孔子说:“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这个气就是后世所讲的息,佛法里修禅观的出入息法。“听止于耳,心止于符。”耳朵听觉不起作用,停止了,同外界脱离了关系,入定去了。“心止于符”,心里头什么念头也不动,自然同这个道符合了, 与天心符合了,与天心和合了。“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这个时候呼吸之间是空灵的,等于没有呼吸了,身心内外是一片虚灵的。“虚而待物者也”,什么叫“待物”呢?同外物还是相对待的。虽然内心虚灵,但与外面物理世界还是相对待的。这是第一步的修养,你先能够达到内心的虚灵就对了。
“唯道集虚”,集虚这个“集”字,要特别圈起来,集就是累积,你把内心意识虚灵、空灵的境界练习久了,累积久了,接近形而上的道就快了,你能够做到内心意识不动,心里很宁静,耳根也不向外听了,就完全返归内在了。
“虚者,心斋也。”这时内心真正在持斋了。
八风吹不动
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
“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他说,老师啊!你教我这个方法,我就开始上座。等于你们打坐一样,开始上来,“未始得使”,不习惯,身跟心配合不拢来,那个时候我没有入道,“实自回也”,我还是我。“得使之也”,慢慢我上了路,心跟气两个合一了,“未始有回也”,忘掉我自己了,都没有我自己了。“可谓虚乎?”这样是不是达到空灵的境界?
夫子曰:尽矣。吾语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入则呜,不入则止。
“尽矣。吾语若!”好了,对了!第一步到了,我再告诉你进一步,“若能入游其樊而无感其名”, “入游其樊”,进了这个樊门樊篱。他说你工夫做到这一步,达到无我的境界,不过只是入门而已。“而无感其名”,但是我告诉你,还没有到家的喔!内心的感应还会有。虽然你很空灵,如果有人碰你,你还会动念,你现在这个清净这个空是靠不住的。你还是受外界牵引的,这个“名”字代表了外面的事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外物,都还能够牵引动你。
“入则鸣”,外境界一进来,你心里就起共鸣。习气已经断了,“不入则止”。
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
内圣的修养工夫,要做到什么呢?“无门”。无门这个“门”就是方法。“无毒”,就是无治,不需要一个方法来对治妄想,对治烦恼,什么方法都不需要。“一宅而寓于不得已”,我们的心在这个身体里,就像在一个空壳房子里一样,而生命的存在,只是借住在这个身体里,不得已地活着而已。心中无事了,“则几矣”,见地能够到这个地步时,修养工夫差不多了,这样还不算到家,不过差不多啦!
自欺 欺人 被人欺
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
再进一步,内圣的修养就到了“绝迹易,无行地难”。踏在地上没得痕迹。他说这些还算是容易,是可以练成功的。
但是“无行地难”,两只脚不着地而在空中飞的,这个困难了!行走总要踏在地上走,就是在空中飞也还是在行啊!你也还是要飞啊!一个人要想大道的成功,只有入世去修,出世是小乘法,不入世磨炼是不行的。入世磨炼修出来,才能成就大乘道;大乘道修成功了还不是顶高,也不过绝迹易,无行地难。
“为人使”啊!听人家指挥,听命办事的时候,“易以伪”,还容易作假,容易推托,还可以用手段。“为天使难以伪”,为道啊!我们没有办法自欺!
“闻以有翼飞者矣,未闻以无翼飞者也,闻以有知知者矣,未闻以无知知者也”,境界到了最高的时候,你应该听到过,有翅膀的东西会飞,但是你从来没有听过,不要翅膀而能飞的。
你总听到过“有知知者”,透过知识学问,而知道道理;但你从来没有听过“无知”才是“知者”,到达了一切无知,那个才是大智能的成就,是“无知知者也”。
内圣的修养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
“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瞻”,就像我们看东西一样,远远地看到。“阕者”,就是那个圆咚咚的圆圈,这是形容看到那个圆满清净的地方。“虚室生白”,这个虚室是指内心,闭着眼睛,但是却在一片亮光中,所谓自性的光明发现了。空灵到极点,自性的光明发生,这个时候才对啦!然后“吉祥止止”,这才是大止,得了大定。“止止”,前面一个止是动词,后面是名词。修止修到这里,就是真正得止了,也真正得定了。
“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打坐都想起来了,心中在那里开运动会,坐驰!
“夫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你要晓得修养的方法,真正修养做到了,眼睛对外面见而不见,看到的同我不相干。内心意识不起分别,虽在闹市中,随便怎么吵,没有听见。
“而外于心知”,怎么叫外于心知?就是不要起心动念,一个念头也不动,妄念不动,第六意识不用,而能够天上人间无所不知;把能够知道一切的能知之智,及所知之境都空掉了,之后出来的叫般若,叫大智慧,大智慧能通一切法。到达了那个境界,“鬼神将来舍,而况人乎!”连鬼神都站在你面前听命,更何况是人呢!“舍”就是到这里停止,停在你的面前。
是万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纽也,伏戏几蘧之所行终,而况散焉者乎!
人修道修养到了这个境界,天地的缺陷可以弥补了。这就是我们传统的道统,尧、舜、禹三代传心的法要,“禹舜之所纽也”。所谓儒道两家所标榜的内圣外王,上古三代圣王尧、舜、禹,他们内圣的修养,关键就在这里。
“伏戏”就是伏羲,“几蘧”是上古的圣王,明主。“之所行终”,他们为什么能够天人合一呢?是因为他们内圣修养到达了万物之化育的境界,所以可以达到天人合一。“而况散焉者乎!”其他我们的老祖宗,黄帝、伏羲、神农等等,都得到了这个道统。
这个故事,就说明一个人,做学问也好,修道也好,常会犯的错误,就是得少为足,稍稍得了一点就满足了。也犯了孟子所讲的,“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错误。你真想出去度人,对世界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要完备内圣的修养,做到了圣人的境界,然后出来外用,才能够起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