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回老家,小姨带着小表弟来玩,一进门就发现往常闹腾的跟牛魔王一样的表弟竟然自己坐在沙发上安安静静的,情绪一点都不高。大家都发现了他的状态,问小姨表弟怎么不开心了,这时小姨一副无所谓的表情回答:“谁晓得他,一大早的就焉儿不拉几的,问他怎么了也不说”老妈听到,走过去哄,一会儿拿吃的一会儿拿玩的,还说让大表哥带他出去玩,可是小表弟一直不吭声。小姨脾气爆,看大伙都围着小表弟转,他还一副不作声的样子就不乐意了,顿时吼了一句:“谁都不管他,看他一个人犟到什么时候!”话刚落,表弟就“啊!”的一声大哭起来了。虽然,后面没有具体弄清楚表弟为什么当天情绪低落,但作为旁人的好学家,却也是明白表弟不开心的因素中定有小姨的“功劳”。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发现孩子平时活泼乱跳的,可突然有时就安安静静。大人们了有的会一直问他(她)怎么了,有的就会忽视掉。孩子们这个时候只会两眼的望着你或者是一直低着头。想来,很多家长一定不知道原因。其实孩子情绪不高的时候肯定是遇到了让他们难过、烦心的事儿,而却不对你说的原因仅仅是他们还不会怎么表达。
孩子年纪小,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都不强,不知道怎么组词造句,肯定就没办法将心里的想法表达清楚,尤其事物逻辑性的表达是要用到人脑的前额叶,而孩子们的头脑发育还不健全(前额叶没有发育完全),此时在生理上就是不足的。而家长们面对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态度,自己在一旁焦急的心态的状态就是:情绪共享的心理。想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心意,与自己情绪共享的方法不是有耐心就够的,更多的是要有方法与技巧。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技巧与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但好学家却可以给到各位家长们几条建议。
少用为什么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出现情绪不佳的时候,就老喜欢用“为什么不开心呀?”、“为什么哭呀?”、“为什么摔东西?”、“为什么不听话?”以上都说了,孩子在语言逻辑上面不强,语言组织能力还弱,最主要的就是他们生理上与心理上都不完善,你问他们缘由,他们大多数是不知道怎么表达的,你问急了,他们剩下的就只能是嚎啕大哭了。所以,每当孩子们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不是要他们复述自己不开心的经历,而是蹲下来先安慰。
不轻易下判断
不轻易下判断就是指家长们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为主,先对孩子的表现下结论,他(她)不开心就说:“是不是在学校被老师骂了?”、“你是不是又闯祸了?”、“是不是这次又没考好?”、、、、、、孩子本来就不开心,做家长的还轻易下结论,哪怕是结论是对的,也无疑是家长们“诛人诛心”老戳痛点的表现。家长这样做只会让孩子不耐烦更不愿意与家长交心,之后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与家长沟通,毕竟让“说了,你也不相信我”的观念植入孩子的心。
不轻易否定孩子的情绪
一次,好学家去堂姐家玩,堂姐的孩子正在跟堂姐争论什么,我还没反应过来,小侄女“啊”的一声跑到房间铺倒在床上嚎啕大哭,堂姐在好学家旁边说:“哎哟...这有什么好哭的”,当时好学家也觉得好笑。但是,现在想来,我与堂姐的表现都欠佳,不是一个好的长辈,面对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没有及时的安慰不说还表现出了“轻蔑”状态。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对于成人来说我们认为很多事不当真、不介意、有什么大不了的皆是因为我们是成年人,经历的多了,受到的伤害多了。但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的心智是单纯的,他们认定的事情是简单的,一件玩具一场游戏中的规则他们都很重视,我们不能在不遵守与他们约定的规则之后还去轻视他们的情绪。那样是在否定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哪怕他们还没有健全的三观,同样能感受到自我价值被否定被忽视的沮丧感,如果这种否定还来自他信任依赖的家长,只会令他加倍难受。
最后,愿所有想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的家长们能够在生育孩子的那一刻就把他们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平等的对待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