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学问很高,也和孔子一样开学授徒,他的弟子们也都非常有名,比如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名流都是他的学生,魏文侯也尊他为师。
这里的一段话,孔子知道他的人生道路是教书育人,所以告诫他:”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
那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呢?
程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意思是,君子儒做学问是为自己,小人儒做学问是为别人,为了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
张居正说:君子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进步,这是君子儒。
所以两者是治学态度的区别,同时也是人格上的差距。
小人儒,我们说他们在人格上还处于依赖、依附的状态。他需要别人来知道自己多有学问、多有本事、多厉害,否则他就体会不到自己做那么多事的意义——也就是说,他活着、存在的价值是需要别人来确证的,别人不认,那他再厉害,他也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所以这样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就完全不会下功夫,甚至做出很多恶事、堕落之事,为什么?因为别人看不到就不会损伤他们的自我形象,也不会有所节制。
张居正说,人君若用了小人儒,难免名不副实,欺上罔下,背公营私,乃至祸国殃民。不是夸张,而是事实,因为这是小人儒人格层面的问题。这样的人是不会务实的,也没有真的大本事,只是让别人看起来很厉害而已——可能知道一点道理,就赶紧要让别人晓得;有一点本事,就赶紧希望别人夸一夸自己。一心只在面子上矫饰,而不在里子上下功夫。
放到今天也是一样的,也能看到哪些人是君子儒,哪些是小人儒。君子儒就是闷头在自己领域里钻研的,他不懂的他不会说话,我们也听不到他的言论。小人儒就不同,他没有哪个领域是长期深入钻研的,就成天找话题炒作自己的影响力,哪有热点哪里就有他,啥都能说,实际上只是一些迎合大众的肤浅之论,比如胡锡进、司马南之流。
儒家一直都是追求自己的本事要比名气大,名气最好小一点,本事大一点,最害怕名不副实,前面孔子讲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看低我,我也不生气。
为什么别人不知道我,我也可以不生气?因为我没有依附心态,我的存在价值是我自己来评判的,我不需要用别人的点赞、夸赞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我自己有多大本事我自己心里清楚,所以我会花足够多的精力去做真学问、下真苦工,才有真本事。因为我自己能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所以容不得自己偷懒;而潜意识依赖别人的人,只在别人看得见的地方努力,所以没有真正的本事,只有面子没有里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