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7-7-31】 读《答欧阳崇一书》

【2017-7-31】 读《答欧阳崇一书》

作者: 鸿图大展 | 来源:发表于2017-08-24 14:35 被阅读0次

原文

【35.4】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非信也;为人欺,又非觉也。不逆不臆而常先觉,其惟良知莹彻乎。然而出入毫忽之间,背觉合诈者多矣。”

不逆不臆而先觉,此孔子因当时人专以逆诈、臆不信为心,而自陷于诈与不信;又有不逆、不臆者,然不知致良知之功,而往往又为人所欺诈,故有是言。非教人以是存心,而专欲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以是存心,即是后世猜忌险薄者之事。而只此一念,已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不逆、不臆而为人所欺者,尚亦不失为善,但不如能致其良知,而自然先觉者之尤为贤耳。崇一谓“其惟良知莹彻”者,盖已得其旨矣。然亦颖悟所及,恐未实际也。

盖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不虑而知”,“恒易以知险”,“不学而能”,“恒简以知阻”,“先天而天不违。天且不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夫谓“背觉合诈”者,是虽不逆人,而或未能无自欺也;虽不臆人,而或未能果自信也。是或常有求先觉之心,而未能常自觉也。常有求先觉之心,即已流于逆、臆,而足以自蔽其良知矣。此背觉合诈之所以未免也。

君子学以为己,未尝虞人之欺己也,恒不自欺其良知而已;未尝虑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未尝求先觉人之诈与不信也,恒务自觉其良知而已。是故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常觉、常照则如明镜之悬,而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何者?不欺而诚,则无所容其欺,苟有欺焉而觉矣;自信而明,则无所容其不信,苟不信焉而觉矣。是谓“易以知险,简以知阻”,子思所谓“至诚如神,可以前知”者也。然子思谓“如神”,谓“可以前知”,犹二而言之,是盖推言思诚者之功效,是犹为不能先觉者说也。若就至诚而言,则至诚之妙用即谓之“神”,不必言“如神”;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矣。

心得
“明、诚相生,是故良知常觉、常照。”面对社会上的万千种种的现象,我们除了保持本心、不臆、不逆外,更要下功夫去致良知,做到明诚相辅、常觉常照,方可达“至诚如神,可以前知”之境。

相关文章

  • 【2017-7-31】 读《答欧阳崇一书》

    原文 【35.4】来书又有云:“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所欺,觉则自入于逆、臆。夫逆诈,即诈也;臆不信,即...

  • 答欧阳崇一书

    面对欺诈欺骗我们要放平心态,不要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这样的话就违背了自己那颗良知的初心。“吃亏是福”要用一颗良知...

  • 答欧阳崇一书

    我们不要总怀着恶意去猜测别人,遇事多想想别人的好,不是有句话说心里想什么就会看见什么,所以我们要修炼好自己的心,做...

  • 答欧阳崇一书

    感谢焦作公司薛经理的分享。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要保有一颗纯正的心,不要猜忌别人和欺诈他人,这样我们才能做到正心诚意...

  • 《答欧阳崇一书》

    关于《答欧阳崇一书》最大的一点感悟是学习与见闻、良知的关系,德行良知并不是由于多见多闻,如果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 答欧阳崇一书有感

    我们一定要讲诚信,对人真诚,对己不自欺,对人不他骗。不说一句善意谎言。

  • 《答欧阳崇一书》分享

    本周我们学习了一篇新的文章《答欧阳崇一书》,一看到群里发出了原文阅读,我就迫不及待地把它打印出来,这篇文章比较长...

  • 日常功课:诚于己

    今天学习王阳明先生的《答欧阳崇一书》中 ,让我们看原文: 欧阳崇一给先生来信说:“人情机诈百出,御之以不疑,往往为...

  • 读王阳明《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

    读王阳明《传习录·答欧阳崇一书》 第一篇 原文 崇一来书云:“师云:“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若曰多择其善者而从之...

  • 学习阳明心学《答欧阳崇一书》心得之一

    今天学习《答欧阳崇一书》第一天,日日学习,日日反思,日日精进。 今天读原文感觉好难懂,听博仁老师的导读,似乎对要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7-7-31】 读《答欧阳崇一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he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