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历程》——李泽厚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什么?美的标准是什么? 美学讲的是什么?
顶级的艺术作品?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人,美景,美食,生活中的小确幸?

发现生活的美好,过精致的生活,大家越来越注重美在生活中的作用。
朱光潜在《谈美》中,举过一个古松的例子,不同的人,面对一棵古老的松树,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性格,都能影响到古松的面目。古松是一件事务,是固定的,你看到的和我看到的却是两件事物。大概是大家在客观的同时,又都带有主观的色彩。
木匠眼中是实用的,植物学家眼中是科学的,画家眼中只管审美。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美可以让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我们要学会审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

文学艺术的高峰,就是当时审美的最高峰?《美的历程》这本书主要是借文学艺术的高峰,演绎出美的演变历程,那些艺术,人文的最顶端,也代表着审美的最顶端。
《美的历程》从宏观的角度写对中国数千年的艺术文化作了概括描述和美学把握,一部真美的历程、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形态各异、纷繁复杂的文学艺术意象,给人不同层面的美感。虽然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文学艺术的形态也积淀了每个时期人们不同的情感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等内容。中国古代社会经常围绕一个观点出发,千年亘古不变的话题:即文学艺术高峰出现在民生凋敝的社会,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的文明下文艺则有可能萎缩。
关于美学的著作很多,观点也很多,和所有的学问一样,每个人的角度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持有的观点也有差别。这些著作更能让我们全面的去了解一个概念。义理象术,古今中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审美:
关于“审美“,审美的理想中往往渗透了儒家的思想。他们要求在比较通俗和具有规范的形式里,表达出富有现实内容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伦理主张。这很中国,也适用于很多西方国家的不同历史阶段。
李泽厚是排斥“审美”这个词的,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对立面,也不是评论者。”
朱光潜是从什么是美,什么是审美,讲美,讲美的标准。比如大家对美还是有一定的共识的,这个共识的标准是什么?审美和审丑,在各个历史时期,大环境和小环境内都有一定社会责任。这也是现在讲美,提倡美育教育。

美学:
李泽厚是北大哲学科班学者,而美学是哲学里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美的历程》是人文历程,是文史哲融在一起的一部大语文学案。《美的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部谈“美”的书籍,更是从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和整个历史进程有机联系起来,点、线、面结合,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分析,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趣味和审美理想的转变并非艺术本身所能决定,决定他们的归根结底还是现实性。由于他不是美术或是其他专业人士,反而跳出了专业的局限。美不是简单的视觉传达,有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跟很多哲学家一样,美学更是真善美。一个有艺术修养,善于思考,不人云亦云,跨领域学科的人,最终会对真善美进行深刻的思考。
所以“美感是感性而不只是感性,是形式而不只是形式,它是感性之中渗透了理性,个性之中具有了历史,自然之中充满了社会,它是人类生存所意识到的感性的肯定,这就是”新感性“,它是自然人化的成果。
大美和小美,一切美则美矣。李泽厚是大美,泛美。自然之美,去感受,去敬畏,去赞叹,大美不言。因为美学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泽厚在此是以美为媒介讲思想。

李泽厚先生最后在结语里说,“此书跑得如此之快也就很难欣赏任何细部的丰富价值?”他还问我们“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否获得一个虽然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他想让我们了解到的是学问的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细致的过程,我们对美的学习不应该就止于此,而应该与此为开端继续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