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诗经》学习第78篇《郑风 大叔于田》(全)

《诗经》学习第78篇《郑风 大叔于田》(全)

作者: 流水王丽霞 | 来源:发表于2022-06-07 01:18 被阅读0次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78篇《郑风 大叔于田》

    【原文阅读】

            叔于田,乘chéng乘shèng马。执辔pèi如组,两骖cān如舞。叔在薮sǒu,火烈具举。襢裼tǎntì暴虎,献于公所。将qiāng叔无狃niǔ,戒其伤女rǔ。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qìng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bǎo。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bīng忌,抑鬯chàng弓忌。

    【译文参考】

          三哥打猎登征途,驾着四马真英武。手拿缰绳像丝组,骖马整齐像跳舞。三哥驾车在林薮,猎火齐起截兽路。赤膊老虎,打来献到郑公府。三哥请勿太大意,提防老虎伤肌肤。

            三哥出猎真雄壮,驾着四马毛色黄。两匹服马首高昂,骖马整齐像雁行。三哥驾车草地上,猎火熊熊把兽挡。拉弓能穿百步杨,驾起车来最擅长。忽儿勒马急停车,忽儿纵马任遨翔。

            三哥打猎郊外走,四匹花马跑不休。中央服马头并头,两旁骖马像双手。草深林密风飕飕,猎火熊熊烧个够。马儿走得慢悠悠,箭儿少发无禽兽。解下箭筒揭开盖,弓儿装进袋里头。

    【字词注释】

    (1)田:同“畋(tián)”,打猎。

    (2)乘(chéng)乘(shèng):前一乘为动词,后为名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一乘。

    (3)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4)组:织带平行排列的经线。

    (5)骖(cān):驾车的四马中外侧两边的马。

    (6)薮(sǒu):低湿多草木的沼泽地带。

    (7)烈:“迾”的假借。火迾,打猎时放火烧草,遮断野兽的逃路。

    (8)具:同“俱”。举:起。

    (9)襢(tǎn)裼(tì):脱衣袒身。

    (10)暴:通“搏”,搏斗。

    (11)公所:君王的宫室。

    (12)将(qiāng):请,愿。

    (13)狃(niǔ):反复地做。

    (14)戒:警戒。

    (15)女(rǔ):汝,指叔。

    (16)黄:黄马。

    (17)服:驾车的四马中间的两匹。

    (18)襄:同“骧”,奔马抬起头。

    (19)雁行:骖马比服马稍后,排列如雁飞之行列。

    (20)忌:作语尾助词。

    (21)良御:驾马很在行。

    (22)抑:发语词。

    (23)磬(qìng)控:弯腰如磬,勒马使缓行或停步。

    (23)纵送:放马奔跑。一说骋马曰磬,止马曰控,发矢曰纵,从禽曰送。皆言御者驰逐之貌。

    (24)鸨(bǎo):有黑白杂毛的马。其色如鸨,故以鸟名马。

    (25)齐首:齐头并进。

    (26)如手:指驾马技术娴熟,如两手左右自如。

    (27)阜:旺盛。

    (28)罕:稀少。

    (29)释:打开。

    (30)掤(bīng):箭筒盖。

    (31)鬯(chàng):弓囊,此处用做动词。

    【诗歌赏析】

              据惯例,本诗名也应该作《叔于田》。后人加一“大”字,大是“长”的意思,以区别于前面短篇的《叔于田》(从严粲《诗缉》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说)。

            这是赞美一位青年猎手的诗。或即《叔于田》的分篇,词、意均甚接近。《诗序》以为刺郑庄公,谓叔不义而得众,庄公不加禁抑。盖以叔指庄公弟叔段,段号“京城太叔”,“大叔”即“太叔”。当是以《左传》解《诗》之附会。

            这位青年贵族出猎勇猛,精射善御。全诗描写了打猎的生动场面,使人如见其人,如临其事。这种铺张手法,对汉赋的影响很大。

            “乘乘马”“乘乘黄”“乘乘鸨”,第一个“乘”是动词,驾车的意思;第二个“乘”是名词,四匹马拉的车称为一乘。“黄”指黄色的马,“鸨”是黑白杂色的马。古代打猎和打仗类似,都驾车而行,诗的开篇对车马的描述就渲染出了打猎的气势。

            每节的三、四句都是描绘“叔”驾车的高超技艺。    当时的戎车或田车,多用四匹雄马驾御,所谓:“四牡庞庞”,“四牡孔阜”,“四牡既闲”。中间的两匹辕马叫“两服”;左右的两匹套马叫“两骖”,所谓“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御手用六根辔绳驾御四匹牡马,两服马各一辔;两骖马各两辔,所谓“四牡孔阜,六辔在手”。该收则收,该纵则纵,左旋右转,快慢有致。

              诗中的青年驾车时,“执辔如组”,把四匹马的粗大缰绳总拢一起拿在手中,那缰绳竟像丝线一般柔软。车两边的“骖马”同中间的“服马”跑起来协调一致,就像跳舞一样整齐。“如舞”两字中包含着动感、整齐感和韵律感,“如手”是说两边的骖马奔跑起来就像人双手一样一左一右,运用自如,把叔驾车的动作写得同图画、音乐、舞蹈一样,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下面“叔在薮,火烈具举”“火烈具扬”,将“叔”放在了一个十分壮观的背景之中。这是一次围猎,三面烧起了熊熊大火,猛虎被堵在了水边。“襢裼暴虎”,“襢裼”是赤裸上身的意思;“暴”是空手与野兽搏斗。“叔”脱去了上衣,一身的肌肉和刚毅果敢的面庞被火光映红了,也照亮了将要拼死的困兽。我们好像走到了古罗马的斗兽场一样惊心动魄。结果呢?“献于公所”,“叔”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而且扛起来献到了君王面前。

            “叔”比武松还高一筹!武松是在醉中打虎,是在恐惧之下用力过猛把老虎打死。而“叔”却始终处于清醒中,因而也更勇敢!最后诗人还一腔柔情地劝告大叔:“将叔无狃,戒其伤女。”“狃”是习以为常的意思,“叔”啊,请你不要因为常与猛兽搏斗就太大意哦,当心老虎伤着你。诗人爱“叔”的勇猛善斗,更珍爱“叔”的生命,所以在赞誉之后,才有这温柔的叮咛。

              第二节中夸赞叔“善射”“良御”,显示了“叔”射箭、驾车技能的娴熟。在驾驭中,不是匀速跑,而是要随着野兽的行动而调整方向、速度等。“纵送”就是纵马奔跑;“控”指马在行进中骑手忽然将它勒住,这时马便会头朝后,前腿抬起,人则弯曲腰身,姿势如石磬。所以才有“磬控”一词。这姿势之美,宛如那经典雕塑“掷铁饼者”。

          在追捕猎物时,既要求能熟练地驾驭车马,也要求射技高超。和御车比较起来,射箭是更加烦难而高级的技术。孔子曾说过:“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朱注:“射、御皆一艺也,而御为人仆,所执尤卑。”这表明孔子的谦虚,同时也表明射是比御更高级的技术。

            最后一节是收猎时的姿态,写收场的从容:“叔马慢忌”,马的速度放缓下来;“叔发罕忌”,野兽渐少,也不再射箭。“抑释掤忌”中“释”是打开,“掤”是箭筒,打开箭筒把剩余的箭都放回去;“抑鬯弓忌”中,“鬯”是弓袋,在这里活用作动词,将弓放如袋中。这两个动作表明,打猎已经结束了。“叔”在打猎结束时从容收了弓箭,以其悠闲之态,显示了“叔”有张有弛的英雄风度。

            诗中一再用到“抑”字和“忌”字,都是语气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却因押韵需要给诗增添了许多情致。同音同韵,念起来有步调从容不乱的形式感,让我们体会到“叔”的风度美。

    【反思探讨】

    叔于田,巷无居人——男人的力与美

              中国历史上赞美男人常说“玉树临风”。玉象征的是一种温雅之美,这显然是走出石器蛮荒时代、进入人文文化的一种审美观。

              其实,在人类的早期,男性的美都是和力量联系在一起的。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男性形象就是非常阳刚的,如怒触不周之山的共工、一连射掉九个太阳的后羿、与太阳赛跑的夸父,都呈现一种力的美。即便是进入人文时代,在男性美中,力的因素仍然受到重视。《诗经》中不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女性美,也大秀了男性的阳刚美。

          读完《叔于田》和《大叔于田》两首诗,看到诗人详尽描绘了“叔”的风采。相信每个人都会无比欣赏这位英武强大的男子汉。从这两首诗中,我们也了解到,男人“力与美”的魅力除来自肌肉外,还来自内在的精神面貌和潜在的气质。这样的阳刚之美,即使在今天的审美观中依然也是受到推崇的。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狩猎,是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使用的,向大自然索取飞禽走兽的一种古老的生产方式。春秋时期,狩猎活动仍很频繁。《诗经》、《左传》等文献记载中与狩猎活动有关的内容很多。当时的狩猎活动多称为“田”或“狩”。考古发掘中,这时期的骨镞、角镞、铜镞等狩猎工具也时有发现。如西周—东周的沣西遗址中,有的发掘点发现的狩猎工具竟占农业工具的一半以上。可见狩猎生产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春秋时期田猎活动频繁,是由主客观的许多因素促成的。当时情况是地广人稀。在中原地区,华夏族与戎狄族犬牙交错混杂而居。不仅戎狄等少数民族地区多曾是“狐狸所居,豺狼所嗥”的一片未开垦的荒野;即便华夏各国的疆域内,也有着广阔的山林草原。如楚国祖先初到丹阳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处草莽。”郑国子产也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藋而共处之。”丰富的兽源,客观上为田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自由天地。

            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活动非常频繁,春献禽以祭灶,夏献禽以享瀹,秋献禽以祊,冬献禽以享烝。“临祭取鲜”,贵族们尽可能用新猎取的禽兽祭祀祖先和天神。《左传·襄公三十年》:郑国贵族丰卷“将祭,请田焉”。为祭祀猎取禽兽,是贵族田猎目的之一。《公羊·桓公四年》说:“诸侯曷为必田猎,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曰充君之庖。”

              其次,田猎也是衣、食等生活资料的重要补充。兽肉可食,贵族是“肉食者”阶层,所食之肉,除家畜之外,猎取的禽兽之肉,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可以用来招待宾客:“以御宾客,且酌以醴。”平民也可以用来改善伙食:“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小雅·瓠叶 》)兽皮是衣着的重要补充,可制皮弁、皮裘、皮鞮(鞋)等。此外,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也是重要的军需用品。齿牙、骨角可以为弓弩、矢镞;毛羽可以为旌旗;而皮革的用途更为广泛,甲胄、盾牌,及车饰、马具中的韅、靷、鞅、靽等都是需用兽皮为原料的。

            国君或贵族的大规模田猎,也是检阅军事实力和进行军事演习的一种方式。《左传·隐公五年》:“春蒐、夏苗、秋弥、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当时的战争,盛行车战,讲究阵式和队列;田猎也使用战车,讲究阵式和队列。战争和田猎都要动用大量车马、士兵,规模极其相似。

          当时,“草木畅茂,禽兽逼人”,“麋鹿在牧,飞鸿满野”,禽兽之多,甚至危害农业生产,以至于为了保护农田也不得不采取措施猎取,驱逐和防御野兽。

            春秋时的田猎活动,一般又可分为两种,即贵族的大规模的车猎和一般的平民小型狩猎。贵族的大规模车猎,主要目的是军事演习和娱乐。这种田猎,如同正规的战争一样,要动员成千上万的士兵,上百乘战车,做好充分的准备,选择好吉日,号令严明,命将出师,俨然如临大敌一般,军容整齐,纪律严明。《诗经》中《郑风·大叔于田》、《秦风·驷》、《小雅·车攻》、《小雅·吉日》诸篇都是专门描述大规模车猎活动的。

          据上述几篇所述,一次大规模的车猎,大致有这样几道程序:

    (1)择日。首先要选定好吉日良辰。祭祀和出征都要选择吉日的。田猎和出征是同样兴师动众的大事,很可能也要占卜吉日。

    (2)祭神。《小雅·吉日》:“既伯既祷。”“伯”是马神,即天驷星,又称房星。战争或田猎之前,先向马神祭祷,祈求平安顺利,并获得丰硕战果,凯旋而归。

    (3)驾车出发。祭祷完毕,便下令出发了。《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四牡庞庞,驾言徂东。田车既好,四牡孔阜。东有甫草,驾言行狩。之子于苗,选徒嚣嚣。建旐设旄,搏兽于敖。”战车行进途中,要用旌旗指挥,所以要“建旐设旄”。

    (4)放火烧林。队伍将牧场包围之后,便开始举柴放火。《左传·文公十年》:“命夙驾载燧”。《小雅·车攻》“助我举柴”,《郑风·大叔于田》“叔在薮,火烈具举”,“火烈具扬”,“火烈具阜”,都是放火焚烧林草。

    (5)奔驰射猎。林中野兽被烟火熏烧,四处逃散。猎手们开始驱车追赶,弯弓射箭,迅猛捕杀。《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倚。不失其驰,舍矢如破。”《小雅·吉日》:“既张我弓,既挟我矢。发彼小豝,殪此大兕。”

    (6)献捷收兵。《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士们猎取的兽物,要献给国君,并记载战功。

            大规模的田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不仅需要有车、马、弓、矢等工具,更需要有优秀的猎手。作为一名优秀的猎手,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勇武的精神之外,特别还需具备高超的“射”和“御”的技术。在《大叔于田》中就有精彩的描述。

              除大规模的车猎之外,还有贵族的小型狩猎和平民的狩猎,即不用战车的狩猎。相关内容,之后的篇章中我们再做学习。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通史·先秦经济卷(下)》,周自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诗经》学习第78篇《郑风 大叔于田》(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ms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