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各种事物的信号或刺激经过眼、耳等感觉器官反映至大脑,经由言语中枢、神经系统、腭、舌、唇、齿等言语器官的配合协调,最终形成言语。
正常言语的形成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
①听觉、视觉良好。
②完善的言语中枢。
③与言语形成有关的神经通路通畅。
④小脑的协调功能良好。
⑤声带、舌、腭、唇、齿等言语器官正常。
因此,言语形成的各个环节出现异常,均可引起言语障碍。此外,正常言语的形成还与精神、情绪、习惯、训练及环境条件等有关。
言语障碍的表现
1学语迟缓
言语发育的年龄可有个体差异,一般将2岁时仍不会任何言语者,称为学语迟缓。常见的病因有听力障碍、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外伤、言语器官结构异常,环境因素,如幼儿与外界接触过少、言语讯号刺激量不足或学语过程中受不正确的训练与刺激等。轻者表现为表达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或所用词汇与其年龄不相适应。重者则不会讲话。
2发声困难
多因中枢性运动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或周围性肌性病变,如小脑病变、脊髓空洞症、重症肌无力时,舌、软腭等言语器官肌肉发生痉挛、瘫痪或共济失调而引起。表现为讲话缓慢、费力、含糊不清,但无语句结构或用词方面的缺陷。
3言语困难
常发生于脑血管意外、颅脑损伤、脑炎后遗症及脑肿瘤等疾病,患者表现为言语表达能力缺陷或接受能力障碍,前者表现为不能用单词或语句表达自己的意愿;后者表现为不理解别人的言语。常伴有定向能力丧失、吞咽障碍、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4失语症
是一种由大脑病变引起的言语功能障碍。脑脓肿、脑血栓、脑肿瘤等疾病,如侵犯大脑颞叶言语中枢时,可引起失语症。运动性失语症表现为言语表达障碍,不能说出想说的话,以手势表达意愿,但无发声困难。感觉性失语症表现为理解障碍,不能记起有关的词语,不能理解别人说话的意义,但说话能力正常。
5构语困难
由于腭裂、舌体肥大、舌系带过短、咬合不佳、腭咽闭合不全、软腭麻痹、听力障碍、不良发声习惯等引起语音不清,吐字不准。轻者,仅某些字读不准,如舌齿音、卷舌音的发声障碍。重者,较多字音含糊不清,所讲的话不易被听懂。
6口吃
为言语节律异常,常表现为首字难发、语句中断或词语重复,导致说话不流畅。多发生于言语发育时期的儿童,病因不明,可能与大脑对言语器官的支配不协调、不正确的模仿、遗传等因素有关。
那到底该如何解决言语障碍呢?
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1. 因听力障碍致病者,应及时做听力学检查,如声导抗、ABR及耳声发射等。根据病因及听力损失程度,积极治疗,或佩戴助听器以提高听力,同时加强言语训练。
2. 及时治疗腭裂、唇裂等言语器官疾病,及早进行言语训练。
3. 对于学语迟缓、口吃、脑血管意外遗留的言语障碍者,应加强言语训练。
4. 如脑脓肿、脑血栓引起的失语症,应从治疗原发病着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