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佛教的盂兰盆节,又称为佛欢喜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也是地官赦罪日;而民间称之为“鬼节”或祭祖节。
盂兰盆的意思是“救倒悬”,源自中国民间“目连救母”的故事。本质意义,还在于“孝亲”二字。
中元节,是道教地官清虚大帝赦罪日。传说这一天,可以祭祖祈求地官免除先祖亡魂之罪。本质意义,也是“孝亲”。
因此,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这一天,都在倡导“孝亲”,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仁义思想,并无二致。
据说这个节日,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相传千年,经久不衰。不论是祭祖、放河灯、还是焚纸锭等,人们对于祖先的思念,并没有因为时代快速发展而忘却,这也是值得庆幸的!
一起读首诗,共同缅怀逝去的先祖。
一、原诗
《中元节过长寿庵感怀》
【明】李之世
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
金钱资佛曾,香钵趁禅林。
复想家堂荐,遥遥泪满襟。
二、我的理解和翻译
第一遍:直译
用杵捶洗衣服的时候,惊讶此月(那么明亮),思念故乡的梦,从这秋天洗衣服的声音开始。
况且正值盂兰盆节,谁没有为人子女的孝心呢。
花钱供养了佛僧,趁此时机,将祭祀用的香钵放到了佛寺。
又想起了家里祭祀祖先的灵堂,眼泪湿了衣衫。
感觉有些生硬,于是又意译了一遍。
第二遍:意译
中元节这天晚上,诗人睡着了,梦中仿佛听到了杵捶洗衣服的声音,被这声音惊醒以后,他看了看窗外,明亮的月光。
想起今天正是盂兰盆节啊,为人子女,谁没有孝心呢。
我已经在路过的长寿庵,布施供养了佛僧,也放了祭祀用的钵,来祭献祖先亡亲。
想起远在千里的家和灵堂,泪洒衣衫。
三、深度解析
从两种不同的翻译结果来看,意译更符合诗的本意。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在中元节这天,思念家乡和亡亲的事情。
本诗作者李之世,是明代新会东亭人,即现在的广东省江门市东亭人,诗中所写的“长寿庵”,大概是指广东省澄海市的长寿庵。著有《新会县志》、《冈州遗稿》、《北游草》、《南归草》等。生卒年不详,今日也算有缘,三五百年后,李之世先生大概没想到,会在中元节这天,有人翻译赏析他的诗吧,哈哈!
这首诗中的“金钱资佛曾”,如果我没猜错的话,应该是“金钱资佛僧”,流传抄录的时候,少了个单人旁。所以,我翻译的时候,就按照“佛僧”来译的,应该纠正一下。
此诗,“捣衣惊此月,乡梦起秋砧。”化用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两句诗,“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况值盂兰节,谁无寸草心。”化用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因此,这首词会在上百首诗词中,脱颖而出,入我译库。
翻遍全网,没有找到这首诗的翻译和注解。标题党一大堆,于是,我只好再次尝试吃起“螃蟹”来。对错且不论,权当学习交流。
自此,这首诗也算有了真正的翻译和赏析。
最后,我想说,中元节是中国传统民间祭祀的节日,是中国孝亲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元节的民俗在东南亚诸国受到热捧,尤其是放天灯,放河灯。在我们自己的地方,反而有些冷遇。
希望我们能继续传承民俗,继续秉持千年来的传统美德,感恩父母,奉养双亲,祭祀先祖,感念先祖们的洪恩浩德,好好生活。
声明:本文系作者文澜珊的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