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陈浪老师推荐的《真爱的旅程》,读的很慢,感觉每句话都似曾在课堂上体验过,再次感受有一种亲切舒服的感觉。唯独读到第四章-学习观照自己的反弹模式—当退化孩童接管一切时,忽然一段话需要反复读,一遍不行两遍,明明是作者夫妇工作坊中的案例,描述的个案,确是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受到卡壳了,这种感受一点不为奇怪,因为我知道我依然还未真正接纳我的内在小孩。当我试着去一窥究竟她的样子,竟然意外收获了另一个受伤的孩子。

这不就是老师讲觉察日记大纲里自己内在什么情绪伤痛(情绪钩子)被触动?需要临在中去经验和表达吗。

又直指终极哲学问题“我是谁?”
我们一贯认为,符合我们信念价值观的才是“对的”,我们在亲密关系里尤其可以做足该做的功课。老师心语:小我是虚幻不实,在小我(人格)层面,我们的自我感就由这些“我的”事情组成(“你不为我做这些事情就是不爱我”),根本原因还是不清晰真实的自我(真我)是什么,也就不知道真实的爱(真爱)是什么,所以无可救药地迷失在彼此的纠缠中,用纠缠来填充自己的自我感。
当我退化到孩童接管一切时,我惯用的伎俩:不负责任
比如:我和老公在日常生活中,放在以前,对于“保持房间干干净净”这个他的高标准强要求,我妥妥的投降了,不想负责,乃至怕自己担心达不到他的要求,而自动放弃去收拾打扫房间(特别是他在家的时候,奇怪:不在家的时候我会很积极的去收拾房间),以前觉察过,限制性信念是:妈妈传递给我的,家里的家务活不需要我做,我只需要去学习就好了,**什么都不需要我费心,我只负责去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就好了。如果老公在家,我把责任推卸掉了,他也不相信我能做好,基本上他把收拾擦地板的活全部包了,而且他还会很上瘾,他期待有一个舒服的居家环境,他期待通过劳动获得自身价值更直接点希望得到我的认可。原来我的头脑是这样想的,完全没有看到他背后的伤,可是昨天读到书中的一个案例(完全解释的通我们家互动模式),讲到一对爱人,女士喜欢整洁,男士则相反,总是把房子搞得一团脏乱,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才会努力保持干净。而当这个女士必须像妈妈清理孩子的脏乱一样,去处理残局时,女士内心的感受竟然是觉得自己被背叛了,然后她的情绪开始变的充满愤怒或者像个悍妇。而且深挖她儿时的伤痛,她会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正是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她的父亲。对她来说,她深信不疑地认定要得到男人的爱,她需要照顾他的一切需求,但是当他开始把这份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时,她觉得受到了背叛。
当我读到这些的时候,我忽然有种找到解药的感觉,这说的不就是他么,赶紧找他求证,是不是也有同样类似的感受。他竟然听懂了,而且领会了他也在” 重复他父母之间的互动”,潜意识里与他的妈妈行为模式、内在动机完全吻合。
在这个“遗留已久”的事件上,我看到了:当彼此被点燃了情绪钩子,他会不再相信 付出=得到爱(基于内在匮乏,恐惧受害),而我不再相信 不用负责=有人爱(基于恐惧,内在力量的交托)所以,两个人都会深处充满不信任的伤痕里,一旦有一个不想改变,那会一直玩痛苦,而且一直有找不到真爱绝望的感受,用纠缠来彼此消耗。
真的好激动,我为深深的懂他而欢欣雀跃,他似乎也接受到了我真正意义上想要和他亲密的内驱力。而我能做的就是想念一遍成人礼:
我已经是成人了
我不再去乞求你的爱
我愿意百分之百为自己负责任
为自己的伤痛负责
也为自己的幸福快乐负责
我愿意为自己在这里
我会邀请你与我同在
如果你不在
我依然选择为自己在这里
写到这里:心升一股慈悲,心疼重复了深陷“乞讨爱”模式的那个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