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作者: 一一狗 | 来源:发表于2018-12-14 15:58 被阅读4次
    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在今夏6月的一个中午,我在医院的病房里照看因手术住院的父亲,夏日午后的病房里,空气安静且闷热,父亲睡着了,我百无聊赖,打开手机“微信读书”的APP,想搜寻一本轻松休闲耐看又不失优雅有趣有深度的读本来打发时间,当在推荐导航里看到了一本名为《我们所触碰的一切》的书时,我被这个书名所吸引,心想这到底是文艺小说还是生活读物呢?总之觉得书名很有趣,再扫一眼封面,在素白的照片底布上,整整齐齐错落有致的铺满了各种各样我们常用的生活物件,既有牙刷、口杯、手套等日用品,又有内衣、饰品、鞋等穿搭物件,还有锤子、钳子、电脑键盘等工作用具,以及鱼、苹果、面包等食材,在整张照片的正中央,插入了一块正红色的区域条,上面以纯白色印着完整版的中文书名《我们所触碰的一切——我们的24小时生活清单》以及英文书名《EVERY THING WE TOUCH——A 24 hour inventory of our lives》,左侧边以竖排的形式列着作者和译者的名字,作者是我未曾听过的一位名叫保拉.祖科蒂的阿根廷人,这富有设计感和视觉冲击的封面让我感受到了这本书的独特和有趣。再看看简介——“想象一下,假如你将一天中所触碰过的一切都记录下来,你这一天会是怎样的。从智能手机到肥皂,从香料到勺子……假如你将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呢?它们会讲述一篇更宏大的叙事吗?受到这一灵感的激励,保拉·祖科蒂周游世界,找到了年龄、文化、职业和背景都迥然不同的一批人。她请他们将24小时内触碰过的每一个物件都记录下来。随后她将这些物件放在一起,将它们拍摄在一张照片上。从东京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到中国一个皮影戏老艺人,从伦敦的一个清洁工,到马德里的一个修道院修女,《我们所触碰的一切》通过呈现他们拥有、消耗、需求、选择、珍视和无法脱离的物件,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简介的内容进一步激发了我马上阅读的欲望。于是,一场愉悦和惊叹的阅读之旅就此开启。

    保拉·祖科蒂生于阿根廷,现居住在英国,她是一位人种论研究者、工业设计师、潮流预测员,她还是一个创意咨询公司——“ the overworld”的创始人。在创立自己的公司之前,她在设计和创新咨询公司西摩鲍威尔工作了12年,做为NIKE、LG、STARBUCKS,硅谷创新实验室的设计咨询顾问。书的开篇是作者于2015年6月在伦敦写的序言,名为《假如物件会说话》,阐述了作者写这本书的动机以及她在“ the overworld”从事设计研究的项目,这有助于读者进一步理解她看待物品的独特视角。全书记录了62个人在一天之内所触碰的物件。书中出现的人物来自六大洲,年龄跨越70个年头(有出生1个月的宝宝,也有70多岁的老人)。之所以会选择这些人,作者坦言,“一是出于我自身的好奇,二是出于再现各类人经历的渴望。我也想将一些家人和朋友纳入其中,因为我十分想知道他们的一天能透露些什么信息。”物件这种东西,一旦被人使用,就会和使用者本身建立起某种独特的联系,它们会表达使用者的情感、思想,更通俗形象的表达就是——物件是会说话的,“它们会为我们讲述人们的工作、兴趣、度过这一天的寄托、信仰、恐惧,以及所关心和所要学习的内容”。作者为了真实直观的纪录物件在当时的状态,便想到了要将它们摆放在一起拍一张照片,通过图文并述的手法描述不同地区不同人物的工作生活状态,这些照片在视觉上有极强的冲击力,作者认为,“这些照片无论是人为策划的,还是浑然天成的,都展现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行事风格和色彩组合,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粒2015年‘时间胶囊’。”而且,作为一位人种学者和预测员,作者还提到,“考虑到这些照片在未来也可用作考古研究,便有一种冲动去记录下人们当下与物件的互动,因为我们对过往文明的许多了解都是从物件中受到启发的。”所以,若狭义的理解,此书可以通过物件传递使用者的工作生活状态,让我们理解世界多元的文化和职业,从而摆脱刻板思维,甚至在阅读中会不紧感叹,“哦!像牛仔和艺妓这样的夕阳职业即使已经过时,但仍有那些不随波逐流的年轻人继续坚守,或是为了还原历史,或是为了实现家族的梦想,真厉害!”,“啊!居然在伦敦做清洁工的收入比在保加利亚靠化学学位谋生还赚得多!竟有人在伦敦的一家清洁公司干了三个月就还清了贷款,甚至还买机票邀请丈夫和她一起奋斗,太不可思议了!”……而我就是这样一路惊叹地读完此书,并且深感意犹未尽。但是,作者想的远比我们更深刻且长远,她说过这样一段话,“从对物件本身的专注转向对需求的专注,使我们看到一些产品是多么容易过时。有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手提电脑,我们就可以不再必须使用一大批物件,例如立体声音响、DVD播放机、书、地图、照相机、计算器、日记本、日历、闹钟、收音机、手电筒和现金。这种替代也侵蚀了行为和物件间的联系,影响了我们理解事物的方式。假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拿着书,就知道他在阅读。但如果某个人拿着一台平板电脑,他可能在看电影,可能在预订酒店、机票,也有可能在购物或是录像。技术正越发嵌入我们的生活,这让我们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隐蔽。它改变了我们外在接触物件的方式,有时使我们接触物件的频率大大减少,有时给我们新的物件,供我们摆弄。”所以,通过观察人们使用的物件,能够明显觉察到智能产品已经愈来愈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对未来生活的改变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传统思维想象边界。

    为了帮助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作者还在序言中对我们的阅读做了引导:“当你看到这些相片时,应该问自己问题,发现规律,找出新的联系,突破人们的年龄、工作和地理位置去思考。一位初为人母的伦敦女子和一名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退休员工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哪些物件更能体现人们的情感诉求,而非仅仅是派上某个用场?哪些物件是有价值的?按主题排序,哪些特征能支持你的分类(格式、颜色、材料、品牌)?哪些物件是你能看见而别人不能看到的……”这样引导的好处在于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仅停留于用别人的生活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能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洞见力,甚至来一场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正如作者所说,“你从一张照片中看出的名堂会是你自己的发现。请注意:这可不仅仅是洞察个别物件,而是去了解一个物件在一天中扮演的角色及它和其他物件之间的联系……不是每个物件都仅有它表面的功用……记录你的一天能使你变得警觉,留意你所触碰的物件能使你从中对自己有更多了解,本书中介绍的许多人物都对此表示肯定。我们普遍都太忙了,以至于无法停下反省自我。”

    就像我刚刚提到的在伦敦当清洁工的28岁姑娘万尼亚,她一天中触碰的物件除了日常用品外,更多的是清洁工具,如洗涤用的抹布、海绵、清洁剂、垃圾袋、吸尘器等,单从图片看,我们顶多觉得这不过是一位平凡的清洁女工,和其他诸如公务员、律师、医生等职业相比,这个职业好像没有什么地位或身份,但是通过后面的文字描述,我们才会觉察到自己的肤浅,因为这个女孩具备了果敢、独立、强规划性、学习力、行动力等许多年轻人缺乏的优秀品质——“2008年,万尼亚贷了一笔款移居伦敦,因为她听说堂姐在伦敦做清洁工的收入比她在保加利亚国内靠化学学位谋生赚得还多……万尼亚有个历时两年的工作打算,‘我在研究旅游业,可能以后不从事清洁工作了。与此同时,目前的清洁工作可以为我的英语会话和写作增加信心’。”看完这番描述,我对她的喜爱、敬佩、以及羡慕油然而生,也对自己的刻板与浅薄心生羞愧,不禁会思索这么多年来的传统教育赋予我们的价值观、职业观和人生观中到底缺失了什么?

    还有一个22岁的墨尔本针织帽匠兼汉堡店员工,名叫菲尔,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他一天中触碰的物件很多都与帽子编织有关,如编织针、线、帽子收据等。在我们身边,很少有男孩子能把编织帽子这种细致的手工活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菲尔却是这样一个独特的存在,他坦言:“我不知道怎样去结交新朋友,但这些帽子使我在面对志趣相投的人时有话可讲。”作者是这样描述他的,“在将编织的帽子拍成照片在网络上分享之后,菲尔有了两万多名图片分享追随者,这些帽子使菲尔成了名,他被这突如其来的成功吓了一跳。大家也希望看到更多他编织的帽子,于是,菲尔正考虑他人生的下一步该如何走。与此同时,他白天在一家汉堡连锁店的柜台后工作。这是为‘当下的生活’糊口,也是为了制作帽子。菲尔说他不会出售这些帽子,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制作过程是用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但他希望这些帽子能帮助他投身一份创意工作。”生存与生活,养家糊口与创意工作,这种人类发展中的基本需求与高级需求其实可以共存,我们可以很谦卑的活着,但同时也能很高贵的创作,在这方面,年轻的菲尔做到了,而我们呢?除了抱怨对工作和生活的不满,或是永不停止对金钱和物欲的追求,还能做点什么呢?

    书中还有许多这样各具特色的人物,他们或许很平凡,但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很有想法,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追逐到底,这深深吸引着我,会让我在阅读中反复思考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无论我们年龄多大、来自何方,触碰物件都是认知世界最为重要的方式之一。依靠审视一天中触碰的每一个物件,希望能对我们的自我有一些新的认识。”这是作者在序言最后的总结,我也想用这段话来结束我的书评,同时也是对今夏那个午后的回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我们所触碰的一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iug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