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饥饿的盛世 2
这一节,作者介绍了英国人想象中的中国,以及亲眼见到的中国,并且分析了盛世中国如此贫困的原因。
来到中国之前,英国人对中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认为中国是一个强盛的大国。然而到了中国之后,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原来中国的大部分普通人都生活在贫困之中。
据《十八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的研究,18世纪,普通英国农户一年的收人是137英镑,除去各种花费,每年能有11英镑的剩余,相当于中国的白银大约40两。
而同时期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人不过32两,而全年支出平均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根本没有剩余。所以一旦遇到饥荒,破产是很正常的事,卖儿卖女更是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盛世中国,农民那么贫困呢?
本来,乾隆朝全国粮食产量比前代大幅增加。这一方面得益于红薯、玉米带来的“18世纪的食物革命”,另一方面是因为乾隆皇帝提供了长期的政治稳定,因此中国历代口粮总量发展呈总的上升趋势。清朝乾隆晚期更是从明代的1392亿斤,一跃而达2088亿斤。既然粮食产量剧增,为什么还会是贫困的呢?
原来,乾隆朝的又一个纪录是人口发生爆炸。乾隆晚年人口的增长率达到了108%,比世界水平高出了65个百分点,人口接近三个亿。
因此,乾隆年间的粮食总产量虽然创了历史记录,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处于历史落后水平,是秦始皇以来历代最低点。
同为盛世,据说文景之治时,中国老百姓都富裕得不得了,家家户户都骑马,而且全骑雄马,谁要是骑雌马或者小马都会遭到众人嘲笑。而乾隆盛世却绝没有类似的记载,相反,记载下来的却是——农民虽然一辈子勤勤恳恳,努力奋斗,但是也攒不下钱,遇到一点点天灾,就有饿死之忧。
英国人认为,乾隆盛世的贫困不仅仅体现在经济上,更是体现在政治上。这都是通过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头脑看到的。
他们到了中国之后发现,大清王朝虽然不那么富裕,但是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在政治上确实是井井有条。自从进入中国境内,在这样大的地面上,一切事物都整齐划一,这在全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英国人认为中国社会治安的良好和政治效率之高胜于欧洲,皇权的铁掌威慑着一切不守秩序、破坏法纪的行为,全体使节团成员感到绝对的保障。权力的威严使北京城内秩序井然。
英国人还认识到中国官府的行政组织能力非常高。比如,他们带了许多礼物给乾隆,打包后一共是600多个包裹,形状大小不一,从船上卸下后又多次辗转才送到承德,英国人认为肯定有一些东西会损坏。但是在中国官府强有力的组织协调之下,这些东西运到承德组装完毕,竟然没有一件破损。英国人说这种政治效率是全世界第一的。
但是,这种政治效率达成的方式也是令英国人目瞪口呆的。
英国人的目的地是天津,结果跑错了路,到了浙江的定海。此刻他们需要两个领航员带路,定海总兵一口答应找领航员。
按照英国人的逻辑,中国官员应该高价悬赏。但是定海总兵只是派出士兵到街上挨家挨户搜查,不一会儿功夫就带回来好几十个中国老百姓,说他们都航过海。
然后总兵一一询问谁到过天津,最后找出两个人去领航,但是一文钱报酬也不给,因为这是国家的任务。这两个人说“我们已经10多年不航海了,现在正在经营买卖,我们去领航,买卖没人照看,家人没人养活。”总兵却只是大手一挥:“如果你们不去,唯一的结果就是挨板子。”最后这两个人只好乖乖地去领航了。
中国人司空见惯的一幕让英国人不寒而栗,这在欧洲是不可想象的。当时英国政治的信条已经是“人的尊严不可侵犯,尊重和保护它是国家的义务”。而清王朝的信条却与此截然相反,“国家的需要压倒一切”。
欧洲和中国的政治文明实在是有着巨大落差呀。在中国的政治、伦理和历史的文献中找不到任何自由色彩的理论,中国的统治者认为自由的理论最后一定导致犯上作乱。而事实上,不把人当成人、严重侵犯人的尊严的行为,最终导致的是什么呢?我们有目共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