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从3月3日开始的九九,距离3月11日结束,没剩下几天了。
燕子一到,天气一暖,穿在身上那左一层,右一层,一层一层又一层衣服的红男绿女们,不单单只顾着倒饬着自己,把穿了一个冬天的那身儿厚重的棉服换下来。还都不约而同地开始着手,想尽快地把自己座驾的“四只蹄子”,已经穿了五个多月的雪地靴子也换下来。
依我的经验,天气变化最为无常的三月,还没进入尾声。
老天爷这个月的脾气,真的不咋好,翻脸比翻书还快。
雪,说下就下。
让人防不胜防。
天气有预报:
东北地区三月份的降雪量,跟去年相比,只会大,不会小。
真的没有一丝丝理由,不选择“按兵不动”。
“屯儿”的信条,靠谱不靠谱不知道。求的就是一个“稳”。
宁可让没有一丁点儿雪的板油路面,多磨几天防滑靴子上的“牙齿”,也不能让屁股底下那台“捷小达也有春天”,在大雪里瑟瑟发抖。
“记吃不记打”、“吃一百个豆不嫌腥”,这两句话之所以,总是能成为人们口中的“热门”,就一定有其成为“热门“的道理。
如今的天气预报,真比以前靠谱。
得信。
无论是凭借咱自己的经验,还是“天气预报”基于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独特优势,选择暂时按兵不动,应该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尽管在已经过去了的四年多的时间里,大家被封在水泥房子里,焦虑不安地从各种渠道,迫切地搜罗着专家们的建议。
对绝大多数的“专家”给出的建议,从盲目迷信,到将疑将信,再到后来的根本不信,是有很多充分理由的。
但是,咱们还得理解,那些良心专家某些言不由衷的建议,并非是铁肩担道义者应该拥有的古道热肠。
欲言又止和逢场做戏,那是被逼无奈之下的不得已。
东北地区的“春脖子”比较长,是地域特色。
冻人不冻地的“倒春寒”,并不比冬天暖和多少。
只要没有到清明,天上下雨,亦或是下雪,都算正常。
存放雪地胎的那家汽车修理部的小老板,是一个脑瓜灵光的年轻人。
到什么时候,换什么胎,他总能给大家一个恰到好处的建议。
每年冬天的第一场雪下来之前,这个小老板总会提前在朋友圈里,先发一条“安民告示”。
当然,最贴心的举动是,在之后的若干天里,他会在朋友圈里发布他们自己即时的工作状态。
可千万别小瞧了他的这个举动,其实,这对于我们车主来说,一定是一个特别有用的信息。
不必在寒冷的冬天里,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着更换轮胎的前提,大概就是让大家根据他们即时的工作状态,以及忙碌的程度,去推算自己去更换轮胎的最佳时机。
当然,稳妥起见,我还是习惯以电话或微信的方式,提前联系小老板。
提前敲定好时间,大家都不致于手忙脚乱措手不及,岂不更好。
说着说着,窗外又飘起了雪花儿。
虽然,雪花儿的降速不快,可是,雪片儿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