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秋臣
热播剧《小欢喜》已经正式结局,叶秋臣心里真的感觉非常不舍。
虽然“春风四子”这三个家庭在高三这一年经历了虐心的过程,但看着他们每个人都有了最好的安排,就觉得这是一个阶段性的Happy Ending,真心为每个角色都能皆大“欢喜”感到开心,也为他们未来更加精彩的人生点赞。
英子选择了她一直心心念念的南京大学,方一凡选择了南京艺术学院与英子在同一城市,季杨杨远赴德国慕尼黑去学习与赛车相关的专业,磊儿则是如愿考取了清华大学完成了自己和妈妈的梦想。
三个家庭的四个孩子,每个人都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开启了下一段人生的起点。《小欢喜》已经结局,但剧情却并不只是为了一个皆大“欢喜”而已,其中的三个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去深思。
1.特定的家庭条件下,职业选择才去考虑“兴趣or谋生”
还记得当时方一凡说自己想艺考的时候,方圆与文洁就“兴趣or谋生”的不同观点,有过一段意义深刻的对话,叶秋臣至今都印象深刻。
方圆说,他小时候有很多梦想都没有实现,直到年纪大了才后悔莫及,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重蹈覆辙。
文洁说,她与方圆都是第一次做父母,在没有重来一次的前提下,只能给孩子选择一条最保险的路,这样孩子的将来才不会因为选择错误而被饿死。
方圆说这些话的时候正在失业,他当初因为受长辈影响而选择了一份并不喜欢的法律专业,然后他干了几乎半辈子的法务工作,结果却还是被无情裁掉了。
这份不喜欢的工作既没有满足他的精神需求,也没有持续保证他的物质需求。
在方圆和文洁求学的那个时代,生活所迫让他们只能选择赚钱的职业,放弃真正感兴趣的爱好。
而如今的孩子们,因为物质条件的不断富足,拥有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于是便对精神层面更加重视,这就与上一代的思想观念产生了隔阂。
其实,不论哪个时代,都有现实的奴隶。
《小欢喜》剧里的孩子们,因为家庭上并没有“穷到揭不开锅”,所以才会存在考虑兴趣发展的可能性。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顺从兴趣发展去选职业是一种尊重孩子的优选。但若是生活在一个没有土壤的环境下,那么“考学”可能真的就是唯一的出路,别无选择。
换言之,如果没有当年方圆和文洁的牺牲,那么有可能方一凡连准备艺考的基本条件都没有。因此,有些观点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才会真正成立。尊重孩子的选择并没有错,但要在综合考量全部因素之后,再合理地判断如何掌握这个“度”。
2.及时反省主动认错,避免两代人的矛盾再激化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相处,其实同样贵在坦诚。
没有人会一辈子不犯错,但犯错后重要的是懂得及时的自省和思考,如果不是出于特定的目的,那么最好的解决方式是为自己错误的行为向牵连的一方主动承认错误。
在《小欢喜》里,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都能及时道歉,解开心结,这一点非常难得。
没有顾及自己是不是当了多大的官,也没有觉得道歉就是丢了身为父母的尊严,更没有因为爱面子而不去承认自己的错误。
能够做到彼此释然,与这三个家庭互相产生的横向影响是分不开关系的。
如果只是躲在井底观天,那么脑袋上方的天空就那么大,教育理念就那么窄,因为没有对比,也更不会明白怎样的模式才是相对合适的。
此前,方圆与文洁沟通的“横向or纵向”比较的理念,让许多家人和孩子都茅塞顿开。
还记得在看《哆啦A梦》的时候,有一个孩子们互换妈妈的小故事。里面的每个孩子都受不了自己妈妈强硬的要求,于是在哆啦A梦的帮助下短暂地换了生活的家庭环境,才发现其实妈妈们是各有各的好,这就是方圆说的“横向”比较。方圆当时的理论,更倾向于“比较孩子”和“比较家长”,其实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在教育方式上的横向比较。
在之前写过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教育观的那篇影评中,叶秋臣曾经提到过父母为孩子改变的重要性。东海龙王只希望敖丙复仇,这个孩子对他而言只是复仇工具,从头到尾他从未因为这个孩子的诞生而改变过什么;哪吒的母亲怀孕时非常霸道,生孩子之后却愿意为了儿子做出许多改变,李靖更是愿意用自己的命去换儿子的命。正是因为夫妻两人这种无私的爱,才感化了本性是魔丸的哪吒。
在《小欢喜》里,宋老师一直很严格,在发现英子产生抵触情绪后,开始转向“张弛有度”的教育方式,并且从一开始不同意英子考南京大学,到最后尊重孩子的选择;文洁之前对方一凡经常动用拳脚教育,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对比思考,也能变得从容释然;刘静在教育方面的方式并无太大的问题,但因为得了癌症的原因,她才更加明白快乐过好每一天的重要性,并将这个观点影响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
在这样互相影响的教育下,我们在《小欢喜》的结局中看到了最幸福的三家人。
英子看到自己父母拿着真正的结婚证来到考场加油时,那个比心的笑容真的特别戳泪点;方一凡和磊儿看着文洁穿旗袍坐轮椅来到考场助阵时,那一刻的心才是真正的踏实了;季区长早已不再是那个“你是我的儿子,你就必须考好”的姿态,而是让他发挥水平,放平心态。
这些都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局,两代人因为爱,彼此释然。
3.其实高考,只是另一段人生的起点
记得叶秋臣过去的许多文章里,都提到过关于高考的意义。
好多人都抱怨,工作后其实这些科目可能再也用不上,学习这些只是为了考试而已。就像磊儿说的一样,幸福其实与成绩无关,未来的发展也同样如此,高成绩并不完全等同于高成就。
等不再需要用考试去衡量一个人的水平时,综合实力才是最为关键的考量。
但我认为,高考的意义有两个层面。
第一层,就是找出兴趣。
方一凡的兴趣是唱歌跳舞,英子的兴趣是天文学,季杨杨的兴趣是开赛车,他们三个人在还未进入大学之前就找到了兴趣的方向,这其实是很幸运的。
还有,很多人在准备高考的学习中,或者后续读大学的过程里,发现了自己喜欢物理、化学或者生物,就像磊儿那样,他并不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对于他来说这也是一种享受。因为学习,他找到了自己的兴趣,而这个兴趣恰巧与学习相关,所以他也依然很幸运。
其实大多数的高考生,就像陶子曾经说的那样,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也不知道应该报考什么专业。可能分数考的很高,报了所有人都羡慕的高分数线专业,但究竟这个专业是否适合自己?他们没有思考过。他们只知道,自己通过了高考这道门槛而已。
高考其实是一次更大的“文理分科考试”,文理分班时大家在学习过全科目之后,选择了自己更擅长或者更喜欢的文科或者理科,然后又再进一步找到自己在文科或者理科中更擅长或者更喜欢的方向,并通过这个方向去找到未来工作。
第二层,就是开启下一段人生新的起点。
有人说,考上什么样的大学就意味着什么样的职业起点,这句话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没错的。跨区发展并获得大成功的案例不是没有,只是太少了。没有考上大学的人也能获得大成功的案例也不是没有,但也还是太少了。所以高考可以帮助你获得一个新的人生起点,直接决定了未来几十年的职业发展。
高考,说白了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开启下一段人生的钥匙。
《小欢喜》的“欢喜”在于,孩子们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路,可能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依然困难重重,但凭着一颗热爱的心,就能够踏平一切的坎坷。
培养了良好的心态,不论遇到什么荆棘险阻,都能做到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文/叶秋臣
———————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叶秋臣)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抄袭必究—欢迎转发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