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静默了,孩子们打开本开始默写诗。我一边看着下面的同学写,一边看讲台上的清远沉默……我多希望他开口大声唱,然后下来。
可是,他还是那么站着。
“你……要么唱国歌?唱吧,声音大点儿就行。”我机械地重复刚才的话。可清远抬眼皮看看我,依然沉默。我有点儿燥了:“怎么了?”我问。
“这节课要是拉堂可是有你的原因哦。”我感觉自己的声音明显严厉了,有了威胁的意味。可是,清远还是一言不发,只是我看着他的眼睛好像有点儿红。这孩儿是想哭吗?
那这个状态怎么可以唱得出口呢?我再逼可是强人所难了。好吧,我退……
“或者,换一种方法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你愿意吗?”我问清远。他说:“愿意。”
“比如,写一写你怎么老是遗忘的原因?”他同意了。
于是,清远走下讲台,下面的孩子写完一首诗,我走上讲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
事后,清远主动讲写好的“遗忘”日记给我看——我庆幸自己课上没有跟清远僵持下去,直到逼得他开口唱歌。是,我知道我可以动用很多手段逼他开口,可是,让他难堪让他窘迫并非我的初衷……
很多时候,想想我们不过是希望孩子好。既然如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时,退一步,或者换种思维,换个角度,说不定就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了。我经常尝到这样的甜头,你也可以试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