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疫情期间离职了,准确的说是第3次提出来了。其实在年前就有这个想法,并付诸了行动。
当时公司以主管必须招到合适的候选人为由,把我留了下来。接下来,疫情爆发,又顺利成章的干了2个多月。
所有朋友都非常不解,我为什么要在这种特殊的关头,做如此不理智的决定。
又不是不能胜任这份工作,3个月内升职加薪,并受老板器重,去哪能找到同等待遇的工作,再爬到同样的位置?
但我知道,我被一种“在这里没有归属感”的孤独给打败了。
这里的孤独不是指,一段时间内,你因某些原因一个人独处,一个人做事,一个人生活,而是置身于公司这个大环境中,身边人来人往,但你格格不入。
以前我这个岗位,有三个人的时候,压力再大,我都是充满干劲的。
那时候,老板采取变态的竞争机制,让我们每个人出2条文案,拿到群里投票,我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现在不用绞尽脑汁的拿到票选第一,也写出了越来越多,令老板拍案叫绝的方案的时候,我反而拿不出一点激情。
原因是,从另外两个人被劝退以后,我在这个公司就成了一个独立个体。没人陪你说话,没人陪你吃饭,也没人再跟你吐槽各种不合理制度带来的压力。
有段时间,我回家的路上,会莫名其妙的一边走一边哭,路过熟人店铺的时候,她很惊讶的说,你看上去怎么那么憔悴,有什么事情让你不开心吗?
我忍不住不断反省我自己,是因为我不苟言笑,让其他部门的人觉得不好接近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太主动,所以让其他人也陷入了被动。我开始尝试,做出了一些改变。

销售部门有一个主管经常不回我微信,几乎每次去找她的时候,她都没给过我什么好脸色。
有的时候,让我在旁边等着,自己在吃零食,有的时候,自顾自的在业绩群里,发表情包搞气氛。总而言之,不管是微信上,还是现实中,都是一副爱答不理的高冷状。
开会的时候,还会毫不顾忌的,在所有人面前,对你指手画脚。
按理说,这样的人来主动找我沟通工作,提出她的文案需求的时候,我也有理由对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但是我却十分有耐心的回复她了。因为我不想被她认为傲慢无理,在团队中留下一个“难搞”的印象。
当然,我也希望我的委屈求全,能换来她态度的扭转。但事实是,在我三番四次热情的回应她以后,我们的关系却陡转直下,越来越僵。
在阿德勒心理学看来,这种在意他人的视线的行为,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着,也可以理解为以自我为中心。
你希望别人以同等的方式对待你,你希望别人考虑到你的心情,但不会每次都被满足,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因此当期待落空的时候,往往会大失所望,并感觉受到了极大屈辱,而且还会非常愤慨,产生诸如“那个人再也不是朋友,而是敌人之类”的想法。
抱着这种信念,身边的人就会渐行渐远。如果一开始就有被人讨厌的勇气,不想回的消息不回,反而会轻松自在许多。
下次相同的场景重复,我想我会直接问,上次你为什么不回我消息?我真等了很久。

《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人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人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在离职前,销售团队曾分小组策划了两个不同活动方案。我负责其中一个方案的文案执行。
我这组活动策划人员的配置很差,她们非常的懒散,做了一个表格,就不管事了。里面的文案执行,视频拍摄,图片拍摄全是我一个人。
包括里面的文案规划,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但是团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否定他们的方案。上级领导认为,第一次尝试,不能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作为执行的人夹在中间,非常难受。如果按他们的方案撰写,老板那边过不了,如果跳出来,说他们的方案不行,我将接受来自所有策划人员的指责。
为了不挑起口水战,维持表面上的平和,我只能积极配合。难道这样相安无事的融入,我就能在这个团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感了吗?
并没有,于老板,文案框架是谁给的,他并不在乎,他只要最后的结果。如果文案创意不行,逻辑又错漏百出,他只会质疑我的专业性;于策划小组,他们不肯修改方案,只为一味的责怪你词不达意。
就这样,我让自己消失在了“多数”之中,没有原则,没有立场。在整个事情没法推进的时候,我选择了调岗。

调岗以后,工作内容变的轻松,我以为自己会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我被安排在品牌部写品宣文案,每天朝九晚六,原本品牌部的成员,早就像一个小家庭,经常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他们不知道怎么接纳坐在角落里的我,我也不知道以何种方式融入他们。最尴尬的是,在公司连一个属于我的群聊都没有了。
就像黑户一样,从文案群里退了出来,品牌部的群却没把你加上。
我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机械式的在键盘上打字,完全失去了动力和方向。那天公司还举办了一场全公司的表彰大会。
品牌部的人,三三两两的,你拉我,我拉你,很自然的聚在一堆,销售部在主管的带领下,也很快以小组为单位划清了界限。
唯独我,好像属于这个公司,又好像不属于这个公司。这件事的发生,加速了我的离职。因为我知道,我去那再也不会快乐了,我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岸见一郎说,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声音的原则。
在公司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所以,挤不进的世界暂时别挤,找不到自己时别着急找方向,先搞清自己,才能找到同类,先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与大家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