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是当时村里最有文化的人,他帮助了很多穷人家的孩子。
爷爷只要发现某个孩子有求知上进的愿望,就会尽力帮助这个孩子。他帮助的那些孩子,长大后各行各业都有着他们的身影,包括省前卫生厅的副厅长,他们都是爷爷一生的骄傲。爷爷不仅仅关注别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也同样重视,大伯十七岁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了爷爷最为自豪的事情。学业和大伯同样优秀的父亲则赶上了那个时代的特色运动,失去参加高考的资格,这成为爷爷和父亲一生的痛。
爷爷去世后七周年的那一日,是我的生日。忌日亦是生日,家里人很是惊奇。其实这也不奇怪,自然有轮回,思想有重逢,爷爷痴心于教育,我亦如此。我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教育的信仰,尽管我不是专业教师。
因为信仰教育,我把培养孩子作为一生最大的事业;因为信仰教育,我培养了两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因为信仰教育,我会把建所理想学校作为追求目标。
爷爷是我最尊重的人,我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因此,对文化人有着特殊的敬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文化人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原来以为认字多学问高就是文化人,而现在则有了更透彻的感悟。
文化人是有梦想的人。
二十一世纪的文化人不是识字多,而是会学习的人。为什么有的人会学习,而有的人不会学习,我想关键是否有梦想做支撑。有梦想的人会排除万难,不断学习新领域的知识,而没有梦想的人,往往没有目标,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想迈进深一层的文化领域确实不易。
一个孩子,连续三次考进清华大学,前两次入校后,因不知道下一步目标是什么,以至于游戏成瘾,考试接连不及格,无奈之下被退学,第三次尽管正常毕业了,但成绩并不优秀。对一般孩子来说,考清华难于上青天,而这个孩子几次考上像吃家常便饭一样轻松。但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到底该往哪里去,目标不具体。就这个孩子而言,他肯定没有很清晰的梦想,再深层次一点,他肯定阅读不丰富。一个热爱阅读、大量阅读的孩子,人生目标和梦想是非常明确的,单凭聪明,而没有阅读和梦想的孩子,即便是天才也是昙花一现,因为天才离不开阅读作为铺垫。
文化人能够把生活用智慧过得有滋有味。
一个家族的兴旺,离不开一个智慧的女人,一个好女人,可以幸福三代人,这个女人,就是最大的文化人,和识不识字没有关系。
我大姨不认识一个字,但她是我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和我家一个村。姨夫是当年郑大毕业的高材生,毕业后成了大学的一名政治老师。姨夫上大学的学费是大姨靠卖布挣来的,大姨的婆婆是个盲人,姨夫在外地上班,大姨在家独自赡养她,直到她九十四岁走完一生。姨夫是文化人,伺候老人很辛苦,所以大姨也不忍心劳累他。
大姨年轻时,公公有次外出,家里只剩大姨和她的盲婆婆。公公回家时,撞见的一幕让他十分感动,大姨正啃着窝窝头,而婆婆手里拿着白馒头津津有味的吃着。公公曾给大姨说,“孩子呀,你心眼真好,以后你肯定会住上楼房的”。大姨觉得老人说的不可思议,一个老百姓怎会和楼房扯到一块呢,但是她乐呵呵的说:“有了楼房,一定让您和娘先住”。
公公去世早,每当大姨在崭新的楼房里伺候婆婆时总会念叨:“如果老父亲在该有多好,他念叨了一辈子的楼房也没有住过一天”。现在,大姨已经八十六岁,依然健在,她的福报是凭靠自己的善良挣来的。她不识字,完全凭着内心的善良及落地的智慧经营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在我心目中,大姨是最有文化的人。
大姨其实是妈的堂姐,因为妈的家族是个团结和睦的大家族,没有分家,大姨和妈的感情又最深,所以她才把妈带在身边,和她同村。
外公是个文化人,大姨又做着最好的榜样,所以妈对爷爷奶奶很好,只是爷爷去世的早,奶奶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感受到了我妈真正的好。所以妈和大姨同样,尽管和识字无缘,但又实实在在的做着落地的文化,是真正的文化人。
一个幸福的家族想取得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文化人做铺垫,这样家族必定会兴旺几代人。大姨、妈就是我最好的榜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