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or原理or规律or原则
第一个真相是:“钱并不能买太多东西。”
只能买到三种:1、身体维持
如果把人比作机器,那维持下去就需要「日常维护」和「损耗修复」。
「日常维护」的清单包括:空气、水、食物和衣物(这里主要指御寒的基本功能)。
如果只考虑基本功能,这些东西都是非常便宜的:空气和水几乎不要钱,我每月在公司吃食堂,最多用几百块。
「损耗修复」的清单只有一项:延长生命。
比如肾不行了,就需要换一个。修复所花的每一笔钱都不少,但可以用保险金来支付。
2、感官刺激
这一层建立在「身体维持」的基础上。比如一顿基础健康餐——米饭、青菜、鸡胸肉,完全能够提供能源,不超过¥10。但是你偏偏想吃火锅,这就得花¥200+。多出的部分,就是你想追求的「感官刺激体验」的部分。感官体验主要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性刺激这六种东西。它们就像六个小怪物,寄生在你的体内。你一个大活人,其实是这六个小怪物的奴隶:辛辛苦苦挣钱,然后又用钱辛辛苦苦找刺激(逛淘宝、婚外恋、刷抖音等)来满足小怪物。最后大脑会给一丁点多巴胺,奖励你这个大活人奴隶。
3、存在感
这一层又建立在「感官体验」的基础上。此前我们说,多巴胺是一种奖励机制,你做对了,就可以分到一丁点。那什么是“对的事情”呢?对的事情,就是指“找到存在,获得了存在感”。
存在感就是六个怪物背后的黑山老妖。
第二个真相:“「购买」不等于「买到」。”
- 「购买」和「买到」,是不同的概念。
- 我们通常理解的花钱,是指「购买」,也就是“付钱然后拥有归属权和支配权。”
- 而「买到」是指,你通过付钱,获得了你想要的感官刺激和存在感。
- 看过我们家里超过50%的物品,买回家后就再没有用过。
- 这就是仅仅「购买」达到了囤积,但对于「感官体验」和「存在感」的满足效率,都太低了。
- 「购买」很简单,但是「买到」却很难。
第三个真相:“钱需要附加条件,才能「买到」价值。”
买到「感官刺激」的附加条件:
A、保持一定稀缺程度
- 一处森林中的院落,大城市的人就会形成刺激,也愿意为它掏钱;但原本天天就居住在森林中的村民,他们就无法形成任何刺激,因为森林对于他们来说太多了。
B、需要一定感知经验
- 比如同样是大漠孤烟,摄影师能够形成的感官刺激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摄影师可能非常兴奋,普通人则会后悔此次的旅行选择。
- 买到「存在感」的附加条件
C、需要一定社会认同
- 如果你现在坐拥学历、财富、地位等一切,但突然把你丢在太平洋某处小岛上。小岛上都是目不识丁的原始人,那么你所谓拥有的一切都毫无意义,因为无法形成集体认同。
D、需要一定认知提升
- 事实上,现在美国的精英社会中,晒自己是《经济学人》的年度会员,就比买一个Prada更受其它人尊重。因为精英的认知水平都在提升。
- 存在感的重大前提是“超越身边人,让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提高认知水平,知道更多信息,绝对大幅提升存在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