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到youcore创始人王世民的一篇文章,说我们要从自己的三观,欲望,行为倾向,先天条件,能力边界以及所处环境等六个方面全面审视自己,颇一看,挺全面的,逻辑也挺严谨。但是仔细想想,王总这篇文章,所涵盖的人群,能引起共鸣的人不是很多。
因为他现在已是集团总裁,目前所拥有的影响力,并且他日常面对的人和事,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就好似高中时一个一百四十多分的数学学霸跟你讲,这道题你先用裂项求和然后再相加,两边一倒就能看出正确答案了,你莫名其妙,似懂非懂。后来,你怀着羞羞的心情请助了考了一百分的班花,咦,你会发现,原来是这样子啊。下次考试你很开心,成绩从五十分提升到八十分了。不可否认,有些话,只能是两者段位相差不远的时候,才能感触良深。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今日种种,方成新我。人是环境的产物,也是过去所经历的一切的总和。一开始就谈三观的,我觉得不太妥当,绝大多数人都被这个词给唬住了,可是,又有谁,去注意怎么涵养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接下来,我想以我的成长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我尽可能地将我知道的概念解释清楚,将我的逻辑,思考过程展现出来。文章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字数约4600.
一
You are what you read.阅读,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行为。但是,我从来不觉得,它有多神圣,它只不过是像我们吃饭,睡觉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阅读,在我的概念里,不止于捧着一本书便叫阅读,你使用的社交媒体,看的视频,听的音频等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动画承载着背后的信息或者价值的内容,都可以视为阅读,或者说是一种输入。
看一本书并不比看一部纪录片高级,看一部高分电影也没有比看一篇优质的自媒体文章高级。输入的媒介和信息并不重要,能否持续高质量输入才是最重要的。网上一直有关于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孰优孰劣的争论,我以为大可不必。人生不妨潇洒一点,啥时候想看纸质书边看纸质书,啥时候想看电子书就看电子书。
在大学的时候,我便是如此,我想看的书,图书馆如果有,我就去借;没有,我就找电子书看,并同时向图书馆推荐购买。有时候出去浪带书不方便,在地铁上,用手机打开一个阅读软件也能阅读,何乐而不为?知识在纸上还是在电子产品上,这重要吗?我们想要的是,它们能不能走进脑子里。一个现代人,对于成长的方式,不应还受限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信息载体。
有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很多人一说阅读,看书,往往就是说那知识殿堂里的几本桂冠。中国文学里的四大名著,鲁迅,张爱玲之流,外国文学《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巴黎圣母院》之类;经济学中的《国富论》,《资本论》,《经济学原理》等等。诚然,这些名著都有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反应着人性中的光辉丑陋;抑或揭示了社会运行的基本逻辑与规律,成为某一方面的奠基之作。这些书都很棒,但是,却不是一个普通人,在没有足够的经历,认知,感受,方法之下就能读懂的。就好比你现在有一个机会,以你现在的水平,你觉得你和你喜欢的老师共聊一个下午的收获大还是和习总聊一个下午的收获大?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衡量与答案。
前些日子看《无界成长》的时候,书中有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你觉得,看微博,看公众号文章或者读一些情绪类,方法论类的畅销书,能够给你很多的能量与思考,尽管读就是了,不用介意这些是二手和快餐信息,说明你此阶段需要这些,说明你目前只能消化这些。我觉得作者说的非常中肯,我们打游戏,需要打怪升级,我们人生亦是,可是,当我们看书的时候,又岂能要求一蹴而就?但是总有一天,你不再满足于看二手信息,隔靴搔痒的时候,你自会去溯本追源,去追寻更加深刻的答案,去寻找背后的机理,逻辑。不要着急,一步一步来,你终将成为你想活成的样子。高山在那里等着你,擦好你的鞋,慢慢跑上去就是了。
插入一个话题,这里我们稍微区分一下,关于数据,信息,知识的区别。关于数据,虚拟世界中,所有的东西追源回去,都会汇入一个节点,那就是数据,当然,还有比数据更加深层的定义。成甲先生在《好好思考》里面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头头称是,然后生活依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但是当你看完一篇文章,一本书,或者一个概念,一个短句后,受到了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即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了你的行动,信息才会变成了你的知识。希望,我这篇分享,能带给你启发,要是能成为你知识库里的一员,那就太棒了。
二
游历,指的不是旅游,重点在于在行走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与心灵的感悟,更注重过程而非享受。我在大学的时候,去过不少地方,有时候是去考试顺便游玩,有时候是去见朋友,有时候是参与活动,有时候是参加比赛。很多人都以为我很喜欢去旅游,其实不然,我只是在不断地切换场景去感悟,去感受,去见识更多的人,更大的世界,再明白自己身在何处。我向来觉得,一个人在没有见过世界的时候,是很难形成他所谓的世界观的,然而世界观这个词,却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披在身上,赶上时髦的成长。其实当我们怀着一个目的去一个地方的时候,除了吃喝玩乐,你会发现,非常多有趣的事!
比如,长城真的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吗?如果你去山海关或者承德一些地方看看,其实长城真的不高,它只是修筑在崇山峻岭间的一道屏障。身手矫捷的人,借助一些绳索工具,攀爬上去并不是难事。我们总是以为长城是主要的作战地点,就像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城池一样,把守关隘,就地作战,让我们误以为长城也是如此。其实不然,长城最主要的作用,不是作战场所,而是古代边防的信息高速公路,运输高速公路。信息的传递作用,远远大于作战防御作用。长城登高望远,勘察敌风,通过烽火台告知,适时调整兵力。在外敌袭来的时候,守士锦旗一挥,烽火台燃,层层戒备,将草原霸主狠狠地阻隔在了季风区外,使我中原长安。站在巍峨磅礴的石龙上,万里河山尽在眼下,君临天下,王图霸业,不过如此。知识与实地感受产生的化学反应,那感觉,诸多言语,不能言其奥妙。
下次,当你再次出行游历的时候,可以怀着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去。去实地考察,去实地考研,这才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倘若我们总是走马观花,去一个地方不去体验当地的风俗人情,也没有对一些奇文瑰丽的领悟有所增加,那未免太可惜了。
三
感悟,区别与思考,是我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会。而思考,是带着理性,逻辑的,它们之间,稍微有点区别。我慢慢意识到,其实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经常性的产生非常多的感想,或者对某事某人有一些比较细碎的看法。比如看到《倚天屠龙记》里赵敏第一次约张无忌在大都涮羊肉火锅,那一晚,那些话,我们是不是感悟到一点撩汉技巧?《神雕侠侣》里杨过调侃公孙绿萼,我们是不是也能学到一点撩妹技能?路边看到年轻小伙扶起老爷爷,我们也能会心想到,原来,这世界,大抵还是温情多一些。
凡有所悟,皆为成长。我们想到什么,便会反过来塑造我们什么。潜意识里的反应,想法多了,也将慢慢的影响到我们的大脑,从而影响到我们的一些选择与决策,慢慢的,也就有了自己的路。之前在某心理学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人做小事情的决定的时候,往往是依据感性,情绪,感受,只有那些重大的事情的时候,与自己不太相关的事情的时候,才会调用理性脑。但有意思的是,无论大事小事,我们绝大多数还是听从了我们第一感觉。
四
思考,这一条路,是主动探索自我,探索世界的重要法门。可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去做这件事。美团王兴说过一句让我非常认可的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其实,思考不是一件多难得事,很多时候,也许我们多问个为什么,就能比很多人发现问题,本质所在了。举一个在很多畅销书都使用的例子:丰田汽车前副社长大野耐一先生有一次发现生产线上的机器总是停转,虽然修过多次但仍不见好转。于是,大野耐一与工人进行了以下的问答:
一问:“为什么机器停了?”
答:“因为超过了负荷,保险丝就断了。”
二问:“为什么超负荷呢?”
答:“因为轴承的润滑不够。”
三问:“为什么润滑不够?”
答:“因为润滑泵吸不上油来。”
四问:“为什么吸不上油来?”
答:“因为油泵轴磨损、松动了。”
五问:“为什么磨损了呢?”
再答:“因为没有安装过滤器,混进了铁屑等杂质。”
你看,经过连续五次不停地问“为什么”,才找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油泵轴上安装过滤器。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追根究底的精神来发掘问题,我们很可能只是换根保险丝草草了事,真正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上面这个例子,是思考的一种方式,因果溯源法,也叫追根刨底法。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对多个事物进行联想对比,找出他们背后相交的节点。那么这个节点大概率就是影响这些事情共同诱因之一。如果你还没有掌握系统的思考方法,那么就先用着这两个,也能解决掉生活中极大多数的问题了。朋友们,请记住这句话,信息越廉价,思考越珍贵。传言越刷屏,本质越难得。加油哈。
五
下面我们来看到第五个维度,竞赛。也许很多朋友们觉得纳闷,为什么竞赛会出现在这里。解释之前,我先给这里的竞赛下一个定义。这里的竞赛,是狭义的竞赛,指的是我们在大学期间,参与的各种比赛。比如国家联合学校举办的三创赛,外研社举办的大学生演讲比赛,国际举办的国际青年论坛以及公司举办的如华为精英挑战赛等等。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实力不够的话,或者时间不巧的话,也可以去参与一些沙龙,峰会,论坛等等,比如在活动行app上面可以找到很多在各个城市发布的活动,我曾经在上面报名了不少新东方,百度,字节跳动,考虫,中国外交部的一些活动,性价比还是很高的。
唯有比较,才知道山外有山门外有人,也才知道我们的不足。在大学里的我们,这样的机会非常多。我们平时可多与学长学姐沟通,社团头目联系,院系院长,书记,导员等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当然,也可以在网上搜集,筛选,关注。竞赛,比起读书,游历,思考等维度不同,这是一个向外比较,且很多时候需要与别人合作的方式。有时候行万里路,不如仙人指路,竞赛这条路,无疑是证明自己水平,感受世界参差的重要方式。职场人士的话呢,相对来说稍微少一些,不过也可以参与很多行业峰会,论坛,证书考试,去参与你想参与的圈子。
六
最后一个,与人交谈。我们都听到过这样一句俗语: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时候,一位前辈,一句话便可让我们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们不妨这样子理解:书是死的,它记录了作者某个阶段的思想。而人,是活的,人的思想,也是“一场流动的盛宴”。我们阅读,游历是一个不断沉淀积累的过程,感悟与思考是在不断内化,而竞赛与交谈是人与人之间交互行为。
在物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熵,而熵增定律也是宇宙究极定律之一。这个规律包括我们所有生命和非生命的演化规律。比如物质总是向着熵增演化,屋子不收拾会变乱,手机会越来越卡……直到宇宙的尽头——热寂。比如个人,自律总是比懒散痛苦,放弃总是比坚持轻松,变坏总是比变好容易。
我们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对坑熵增的过程。对抗熵增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构建一个耗散结构,以减缓效率的流失。比如流水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耗散结构,流水不腐。倘若是一个池塘,没有外水注入的交换,迟早会恶臭。反观回我们的输入行为也是,阅读,游历是一种输入,但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很多东西就会烂在我们的肚子里。于是乎,绝大多数人会爆发出一句“读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生死呐喊。
输入输出是一种归结于生命体的平衡,让我们人生通透,思想清明,情绪舒畅。现在青春正好,未来正美,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赶紧跟你的好朋友交换观点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