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稍纵即逝,机会不可挽回
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占每天咨询量的一半左右。
别看我每天都在回复你们,其实有时候我的脑子也不清楚。上周六给我爸打电话聊天,我说,咱们老家的房子也是补涨,估计还能涨个半年左右的。要不要再买一套?我爸特别淡定的回复我,要是去年买,咱们就买了,现在已经翻了一倍,再买有什么用?
我觉得我爸这话突然点醒了我。我爸性格中最好的一点就是,做人做事非常洒脱,从不向后看。
所以再看你们的问题,我大概知道你们的想法了,你们要说的是:
站长,去年房价大涨的时候身边好多朋友、邻居都买房了,如今他们资产翻番,赚了一大笔。可是我却一直犹犹豫豫的,现在也没买成。我不甘心,现在想买,你说还能挣多少钱?最好不要有下跌的风险啊。
所以,很多人买房的动机,不完全是为了投资,而是想为过去错失的机会做一些积极的补救措施,希望也能获得一部分收益。
英国有句谚语,叫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我说这句话,并不是要灌鸡汤安慰你,而是要警告你,当你为打翻牛奶哭泣的时候,有可能另一杯牛奶也被别人抢走了。
机会稍纵即逝,机会不可挽回。
学会正视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如果觉得拗口,举几个例子就懂了。
买房的时候,你一定会经常往售楼处或者二手房门店跑。而售楼人员,会不停的跟你推荐楼盘的各种优点,为你端茶递水。售楼人员一看你是意向很强的客户,一定会在你身上投入大量的精力。他会想,都在你身上花了这么多心思,这么长时间了(这就是沉没成本),一定要拿下你这个客户。所以,也会尽量给你多优惠。这就是为什么,老油条们总是很有耐心、很有经验的多跟销售人员周旋。
从你的角度来说,一旦你稍微有购房的意向,销售人员总会想方设法的收你一点点定金。而你被销售人员煽动的天花乱坠,一冲动就交定金了——这种情况太常见了。经常有粉丝问站长,商住商铺能不能买,旅游地产能不能买。如果是单纯的投资,站长一律不建议买。结果呢,好多人几天后又问我,站长,忍不住交定金了,可咋办呀。
气的我都不想说话。这个时候我也不好劝了。毕竟我劝了,有损失定金的风险,而一些粉丝,也许就会为了不损失定金,一咬牙签订购房合同……这个时候,定金就是沉没成本。
我们做未来的决策时,总是会被之前的错误经验影响,从而影响我们的正确判断。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3268/8ab1004a2a9588de.png)
有次下班,站长跟榨菜老师走出公司,才发现下雨了。这个时候,榨菜问要不要回去拿伞。这个时候站长考虑的是,已经走出公司了,再回去就有点麻烦,索性不拿伞了。但是实际上,这是个错误的决定。结果一会雨下大了。站长挨淋了。
仔细回想,那个时候的正确考虑方式应该是,如果不回去拿伞,是不是有被淋雨的风险。是回去拿伞的成本大还是淋雨的成本大呢?显然是被淋雨的成本大。
可惜,站长还是没有躲开“沉没成本”的坑,惯性思维害死人啊。
所以,现在到底要不要买房,要不要投资的这个问题。
错误的思维方式是:过去我错失了赚几百万的机会,现在我要弥补,我要买房,我要赚钱。
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房价已经涨了一倍,现在我进入,我还要投入多少才能得到预期的回报?
所以,一个合格的投资者,必须能够克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偏见。不因过去发生的事情影响现在的判断,从而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同时,也要利用机会,有目的性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从而提高交易的成功概率。
投资要有足够的耐心
你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有风险。世界上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
请正视这句话。所以不要再问我,站长,老百姓赚钱不容易。买房万一跌了怎么办。
房价大趋势是向上的,但是短周期是小幅度波动的。现在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一二线城市的房价都已经在高位了。
现在买入,想重新经历一次大牛市,基本上是痴人说梦。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每次中央政府出手调控的时间点,就是遏制房价的真正拐点。
以前站长也会陷入自己的思维陷阱里,从09年开始,为什么每三年经历一次的房产周期,这次就不一样了呢?当然,可以从棚改货币化解释,可以从三四线去库存解释,但是,最根本的不同在于,当局者的调控思路,甚至是发展经济的思路,与以往几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所以,你问我未来房价的走势,主要取决于ZF会不会进一步加强调控。现在面对的危险,不是房价下跌带来的风险,而是未来政策的不确定性。
所以,现在讨论涨跌,已经没有实际意义了。燕郊是跌了,你有资格买入吗?从调控政策的落地,各个城市的执行力度,以及1号首长的"房住不炒"的明确表态看,投资者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安全、长久的生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