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觉得自己是安全感满满的,从小被爱包围着长大,以及现在对父亲的思念,都是爱的一部分。
爸爸走后,每一天都是思念,挥之不去。我也曾经在心里对自己说,“如果我摆脱不了这种如影随形的想念,那么就一直想念着吧”,作者说女儿走后,4年里走不出来悲伤,她接纳了自己的情绪,她告诉自己:“如果我的余生都将伴随这种感觉,那么就顺其自然吧。
读到这句话,潸然泪下。余下的内容,很认真的读。

爱与恐惧是对生活最有影响力的两种情,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或者受恐惧支配或者被爱驱动。
当我们感到害怕时,一系列激素会自动让我们感到愤怒、想要逃跑或不知所措(打、逃、僵)。当我们感到被爱的时候,则会产生“催产素”,我们会因此感到安全和愉快,心灵和思维也将因此处于接纳和开放的状态。

被爱与感觉被爱是不一样的。积极的情感联结有那么重要吗?为什么需要感觉被爱?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真正带给人幸福的是愉悦的人际关系,这种幸福能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人脑深刻地依赖于社会关系,并且终生都对非言语的情绪社交线索很敏感。催产素是一种联系情感的激素,或者叫作爱的激素,它能够促进爱的体验和社交行为。而表达注意力、理解、赞同和钟爱的非言语的情绪线索则会激发催产素。

了解爱的激素(催产素)分泌时的特征,将帮助我们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感受到更多的爱。
非言语线索常常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为了有效地发现它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
感觉被爱发生在当下,发生在面对面的时刻。我们看待另一个人的眼神和倾听的方式,以及动作和反应都会透露出我们的感受,尤其是我们对对方的感受;
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被爱,就很难让别人感觉被爱。无法与自己建立情感联结的人,也无法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结;
感受爱与年龄无关。我们永远不会因为太老而不能感觉被爱或给予别人。

识别情绪和压力。大部分人害怕情绪、不信任情绪,他们相信情绪会引起不适当的行为。让我们失去自我控制的并不是情绪,而是压力和那些用来回避情绪的能量。当我们感受到威胁并且无法释放压力时,身体会启动本能的反应(打、逃、僵),是这种生理性的失控切断了我们与他人的情感联结。
读完这段,我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在觉得情绪不可控的时候,马上放下所有的事情,去睡一觉。既然知道了情绪的真凶,就不能在让它放肆地为所欲为去伤害家人了。
各种排解压力的方法,目前对我对有效地就是睡觉、睡觉、(*^^*)。

妨碍感受爱的行为,过度依赖虚拟世界的联结。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非言语线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联结,它们对成年的我们和婴儿时期的我们来说一样重要。而在虚拟对话中,大部分让我们认识和理解彼此的非言语线索都丢失了,即使是视频聊天也不可能产生真实的眼神接触,我们没有机会从一块屏幕中探索到味觉、触觉、嗅觉之类的感官。
我们可以享受互联网带来的趣味、兴奋以及教育和社交的机会,也可以在需要专注于让自己感觉被爱时关闭技术设备。
.思考太多,体会太少,为了应付工作/生活的压力,我们常常同时处理好几件事。科学家们称,这样做会让人很难排除无关信息的干扰,反倒更难集中精神,使压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此外,预先胡思乱想或者对人/事做出预判也是阻碍我们感觉被爱的壁垒。在不考虑情绪情感的情况下,制定计划和战略必然会有疏漏,与其做这种无用功,不如像作者建议我们的那样保持不确定性。
以前觉得“不确定性”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听完樊登老师的解读,原来生活因为“不确定性”,才会这么美妙。
对不确定性,有了新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