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下大家
一种最好治也最难治
每年都会来个一两次
吃不吃药都一样会痊愈的疾病
是什么?
没错
这个粘人的小妖精就是
感冒
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性疾病
简称感冒
然鹅,虽然“感冒”这两个字我们从小说到大
但是在今天细细想来
“感冒”,从字面上来说
根本让人理解不能啊!
单看一个“感”字
理解为“感染”,倒也说得通
但是这个“冒”字
冒什么?什么冒出来了?冒号?
为了一探究竟,我翻遍中医经典
均无“感冒”一词……
说来别致,该病名的直接源头不在医家,
而在官场
南宋年间,馆阁(中央级学术机构)设有轮流值班制度
每晚安排一名阁员值宿
(古代公务员也得值夜班!)
当时值班阁员开溜成风,
而开溜的名堂,由代代阁员约定俗成,
在值班登记簿上均写为“肠肚不安”。
不过,什么年代都不缺“非主流”
一位名叫陈鹄的
太学生
硬被拉去馆阁值宿
要开溜时,觉得“肠肚不安”
有辱斯文
于是推陈出新,大书“感风”二字
陈鹄之所以发明出“感风”这个新奇用语
自有客观原因
在很长时期内,中医对病因的表述都没有统一的规范
南宋医学理论家
陈无择
首次把引致百病的病因区分为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大类;
就外因而论,又区分为六淫,
即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反常的气候变化
陈鹄对他的同时代人陈无择
尚未获得张扬的新学说显然已有了解,
故而在开溜时能够卖弄小聪明
随手借来六淫之首“风”,并前缀以“感”
——感者,受也。
陈鹄所创先例,为其后数世官场不时因袭……
迨至清代,却发生突破性形变。
却说清代官员办毕公事请假休息,例称请“感冒假”。
“冒”——透出也。
“感冒假”作为一个意义总体,可作如是阐释
有人可能就要问了
一个小小的感冒,在古代就能随便请假?
不不不,“感冒”放在古代,完全不是一个小事
比如三国时期的袁绍,那可是数一数二的boss
名家出身、有钱还有颜、权利就更不用说了
是典型的三国高富帅
然而再帅的人也会感冒
《三国演义》中有关于袁绍感冒的记载:
“袁绍自旧岁感冒吐血症候,今方稍愈,商议欲攻许都。”
意思是袁绍去年得了感冒,结果病了很久,弄到吐血
中间怎么治的不知道,后来终于好了点……
然而
正常谁感个冒就会吐血啊喂!
感冒拖到吐血,最次也是拖到了肺炎
想想堂堂袁本初,自幼习武,年纪轻轻就四处征战
身体倍棒,吃嘛嘛香
更何况袁家四世三公,富甲天下,
医疗条件应该是当时最好的,
为何袁绍患个小小的感冒,还得带着跨个年?
这说明在当时感冒不是一件小病
不但难治疗
而且弄不好拖很久还不愈
不过袁绍还算命好
因为……
没错!大名鼎鼎的康熙帝
就是69岁得了感冒,治了半天
然后直接就去了……
但其实,古代医生对感冒有着丰富的医疗经验
著名医圣张仲景,就有麻黄汤,桂枝汤闻名于世
其他医圣留下的各类方剂,也不下几十种
都是经过千百年的检验滴
再如今的许多感冒药中,我们也能找到这些中药成分
清乾隆年间的名著《红楼梦》中的记载可以看出
感冒在那时是一种很常见的病
治疗起来也显得轻车熟路
文中不但详细地叙述了袭人
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身体虚弱等感冒症状
也写明了治疗的方法——疏散
所谓的疏散,就是中医对感冒的治疗方法
现如今,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
中药现代化生产水平也日新月异
能最大限度的提取中药中的有效成分,发挥最大药效
帮助人们抵挡各种感冒困扰
再也不用担心像古人那样
小小感冒就有挂掉的风险……
如果中国古时的医疗环境在现在来看
仅仅是略显粗陋的话
那么西方的医疗就只能用
惨不忍睹
来形容了……
中世纪欧洲治病
纯靠瞎捣鼓和碰运气
也不知道是不是有东渡的西方大夫
得到了中医治感冒的“疏散”原理,然后错误解读了一番
本着排出脏东西的原则
基本是哪痛就捅哪一刀
拔牙上钳子
头痛上凿子
胃痛就灌肠
至于痔疮嘛……
来人!上烙铁!
(烙铁这次扎的不仅仅是心……)
要说最厉害的,还得是他们的放血疗法
1520年,经过英国国王批准
放血达人理发师正式成为了兼职外科医生
三色灯也开始在理发店门口出现
(其中红色代表动漫,蓝色代表静脉,白色则代表纱布)
至于疗效?
上到国王,下到平民老百姓
先没病死,却被治死
是常有的事……
168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轻微中风
十二位御医忙活了起来
御医们先割开了国王的血管,放了足有一个半品脱的血液
紧接着给国王进了催吐药,令国王呕吐不止....
与此相对,用茴香、肉桂、豆蔻、紫罗兰、甜菜根、盐
调制出了药水给陛下灌肠....
一次也就罢了,但御医们非得两小时给国王灌肠一次
整整灌了五天...
在御医们的努力下
查理二世终于顺利的一命呜呼 ……
可怜的国王在人生的最后时刻
还不忘对御医们表示自己的感谢与歉疚之情
“抱歉了各位,受累了”
难怪中世纪欧洲人生了病
宁可去教堂祈祷
也不去找医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