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传》里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杨绛16岁的时候,就读于苏州振华女校。
一次,学生会发通知,要求各校组织学生上街游行搞宣传。但也并非强制性的,学校规定若是家里不赞成,便可光明正大的拒绝开会、游行等活动。
因为当时苏州风气闭塞,街上有不怀好意的军人对女学生非礼,所以杨绛不想去。
周末回家后,杨绛恳请父亲帮忙,拜托他说家里不赞成。
杨父是非常开明的父亲,直言:“你不肯,就别去,不用借爸爸来挡。”
为了鼓励女儿勇敢说不,杨父还给她讲了自己的故事,鼓励杨绛做自己。
杨父对女儿说:“你知道林肯常说的一句话吗?Dare to say no!你敢吗?”
杨绛最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父亲的教诲,并将这份勇气延续了一生。
回想我们在生活中,有多少次内心强烈的“不”,到了嘴边终究还是变成了心不甘情不愿的“好”。
这一声“不”,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是比登天还难。
当我们不敢拒绝的时候,我们究竟是在怕什么?
一是怕伤害周围的关系
我们从小的教育里面,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要听话”。
听谁的话?父母的、爷爷奶奶的、老师的、领导的……
很少会有杨绛父亲那样的声音对我们说,你要听自己的话。
在这种教育背景下,与周围人的“关系”就成了一件无比重要的事情。
听话,就是对关系的维护。
你敢说“不”,就是不听话,不懂事,就是大逆不道,就是对关系的伤害。
所以我们小时候不知道怎么拒绝父母老师,长大了不知道怎么拒绝领导同事。
那个只有四画、简简单单的“不”字,背后藏着所有认识的不认知的人对你的评头论足,尤其是这个看似言论自由的网络时代,稍有不慎就是一场口诛笔伐。
二是怕承担未知的后果
拒绝,是对关系的伤害,是会带来不良后果的。
小时候,你要是敢不听父母的话,可能会被指责、埋怨、甚至暴揍一顿,
“我都是为你好,你这个白眼狼”
“你敢不听话,看我怎么收拾你”
“老子为你吃了那么多苦,你竟然敢不听我的”……
当你逐渐认同了这个声音,就会把听话作为至高无上的纲领。
有时还会滋生愧疚,主动献祭,“父母都是为我好,我怎么能违背他们?”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会带来不良好果。
问题在于,当我们在这样的体验中长大,拒绝=伤害关系=不良后果的观念根深蒂固。
当你还在纠结要不要说“不”的时候,这一套伤害的剧情已经开始在你的脑海里自动循环播放。
在印度或泰国常常可以看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一条细细的铁链,就能拴住千斤大象。
因为在大象还很小的时候,就被铁链拴住了,小象力弱,无论怎么尝试也难以挣脱。
于是小象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细细的铁链是无法挣脱的,即便它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也不会再去尝试挣脱。
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习得性无助”,即相信自己缺乏能力,所以放弃尝试新的挑战,并且感到无助。
对于没有体验过自由意志的人来说,“听话”就是那根细细的铁链,拒绝别人、说“不”的难度不亚于毁灭世界。
你说做自己才会有自由,自由才会快乐。
可是对他们来说,自由是把没有翅膀的鸟放归自然,虽然美好,却是死路一条。
三是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相对于前两层来说,这是更隐秘、更深的一层恐惧。
因为“听话”虽然不自由,但是有个巨大的好处,就是不用承担责任。
把自我隐匿在他人或者群体的意志中,当决策带来了不良后果时,就不用承担“我很失败、我很无能、我什么都做不好”之类的挫败感和无力感。
另一个方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个人的需要往往是与羞耻感、道德低下联系在一起的。
孩子想去游乐场玩,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那么不懂事,父母整天工作累得要命,好不容易休息一下你都不知道体谅?”
姐姐想吃那个大的苹果,奶奶可能会说:“你羞不羞,那么大的人跟弟弟抢苹果吃,懂不懂孔融让梨?”
你不想参加班级的活动,同学可能会说:“太自私了,只想着自己,从来不为集体出一份力。”
所以你看,自己的需求固然重要,但若是这需求被贴上了自私、不懂事、不合群的标签,便沉重得让人要不起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和群体的心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呼唤自由意志,鼓励我们做自己,面对并承认自己的需要,这样的声音越来越多。
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直面自己的感受,并为之负责,拿出挣脱“铁链”的勇气。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