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 *人生悟慧
再爱孩子,这三种苦也必须让他吃。

再爱孩子,这三种苦也必须让他吃。

作者: 叶小秋123 | 来源:发表于2019-10-13 08:42 被阅读0次

作家冰心曾说:“人的本质是痛苦的”。

人都是从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苦痛使我们理解人生,同时也塑造了我们。

梁启超曾说:“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从苦难中过滤的生命,就像淬火后的宝剑,生命会更加坚韧。

只有了解了痛苦,才能真正地快乐。父母对孩子苦难的教育,越早开始越好。

1

读书的苦

自古以来,读书都是改变个人命运的一条路。

有这样一句名言:“吃不了读书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读书的苦就算是再苦,它都难不过为讨生活而疲于奔命的苦。

读书从来都不是在做无用之功。

古人说:开卷有益。

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像食物和水一样,喂养着你的气质和修养。

曾国藩便是一位因读书而改变命运的人。

他出身于农民家庭,祖上三代都是耕农,以种地为生。曾国藩从小就在读书方面吃了很多的苦。由于天赋并不高,所以曾国藩学习起来很吃力。

曾国藩幼时读书,短短300字的文章,背了3、4个小时还没背下来。

有个小偷,本想等他入睡后偷窃,左等右等,实在忍无可忍,跳出来一字不落把文章背了出来,问道:“你这么笨,还读什么书!”然后扬长而去。

曾国藩的科举之路完全是下笨功夫死磕。背不过这一段,就不开始下一段;看不完这本书,就不拿起另一本。

不贪多,不求快,不弄明白誓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

但正是这种埋头死读,练就了曾国藩扎实的基本功,无形中为他后来的科举考试奠定了基础。

28岁那年,曾国藩中了进士,在京城做了官,从此曾氏家族在他手里,闻名乡里,子孙代代出人才。

尝到读书带来的益处后,曾国藩很注重子女的读书,他认为,读书对外,可以“变人气质”,“变换骨相”,读书对内,则可以“养人精神”,“明义理”等等。

读书是要吃苦的,但是换来的孩子一生的福气。而不注重读书的孩子,换来的却是孩子一生的底层。

2

劳动的苦

读书教养孩子的心灵,而劳动教养孩子的身体。

劳动有益孩子身心,使孩子勤奋。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孩子便会珍惜粮食。父母不包办孩子分内的事情,孩子就能学会自立。

为了防止家中子孙沾染不良品性,他反复教育孩子戒除骄奢,提倡勤俭。

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官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

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城市。让他们住在老家,经常下地干活,以此来培养子孙吃苦耐劳的精神。

放开孩子,孩子才会成长,让孩子劳动,孩子才会珍惜眼前。

在当下,许多父母不明白这点。依旧顽固的充当着孩子的“护刀侍卫”。而这种“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殊不知是害了孩子。

3

生活的苦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

身体空虚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生活的苦难,并不是坏的。

纵观历史,古时许多家族都是败在“不注重吃苦”上面。

晚清重臣李鸿章的孙子李子嘉,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很多的家产。他并不是想着去挣钱,而是吃着老本,坐吃山空,很快就把财产挥霍光了。

这时李子嘉才知道什么叫生活的苦:“没地方住,没东西吃,只能靠乞讨活着”。

后来李子嘉乞讨到了左宗棠的孙子左巨生家。

因为李子嘉早年接济过他十石米。左巨生满脸为难地道:“我还不起,要不你跟我一起过吧!”

李子嘉看着同样已经一贫如洗,只剩下一个房子的左巨生,点了点头。

这以后,两人便在左巨生家的破屋里,过着每日喝稀稀粥的苦日子。

李鸿章孙子悲剧的一生,印证了“人在苦中练,刀在石上磨”的道理。

主动让孩子吃苦的父母,是真正的爱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则是砍去了孩子伸向社会的手脚。

早早吃苦的孩子,更容易接受现实,从而在苦海中泛舟遨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爱孩子,这三种苦也必须让他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rh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