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琴到无人听时工

琴到无人听时工

作者: 清醒_c1bc | 来源:发表于2020-11-08 20:53 被阅读0次

最好的家是人可以把心安顿下来的地方,所以陶渊明就宅在他的家里面,甚至不愿意出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小院里面溜达溜达,日子挺好,虽有大门但经常关着,因为他用不着出去寻觅,而对于一个好清净的人来说,也很少有外人上门打扰。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一走,经常眺望远方。他看的是“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看云在天心的那份自在,看倦鸟还巢的那份温馨,抚摸着孤松,一个人流连忘返。所以他就一次一次对自己说:“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既然这个世道,人人都汲汲于功名,跟自己做人的观念不符,那么不如关上通往世道的柴门。“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陶渊明并不冷漠,也不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回来有他一份浅淡温暖的乐趣。他爱亲戚情话的温馨,喜欢有朋友能跟他聊天,即使没有这些人的时候,还可以琴书消忧。“琴到无人听时工”,中国人的这张寂寂七弦琴不是用来演奏给别人听的,无人打扰时,唯有自己沉浸在静谧的琴中,把自己的心放在琴弦之上,才有一份托付,这就叫做琴书消忧。

陶渊明更了不起的是他还愿意干活,“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该春耕就去春耕,该秋收就去秋收。“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闲下来的时候,他还可以去周围的山川,看一看那些自然的风物。“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他看到欣欣向荣的草木,看到涓涓流淌的清泉,天地万物随着时令季节而生息荣衰,都在自己的秩序之中,就算自我的生命流淌了、衰老了、走远了,又有什么关系。陶渊明没有那么多的惶惑,他从来不觉得日月过于匆忙,催人老去,带走了他的活力。他觉得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在每一天日子之中,他会像自己内心希望的那样去安顿自己的旦暮晨昏。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的身体在这个天地宇宙之间能待多久,就这么短的时间他还用得着违心吗?他还用得着勉强吗?他还用得着让自己的生命有那么多的为难、坎坷吗?“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还要急急忙忙、跑东跑西实际上不知道自己真正在干什么呢?人真是观念的动物,我们的行为方式有这么大的差别,说到底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差别太大。因为每个人的志向不同,愿望不同,而一个人的价值和心愿会驱动他去过那种他真正想要的日子。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这里的“帝乡”是指仙界,人在那儿长生不老当神仙。古时的人无非在求两件事,第一求富贵,第二求长生。这两个心愿我们今天也有,我们此刻能够过得更富足一点,这叫好;我们富足的日子过得更长久,那就更好。但是这两样东西,都不是陶渊明想要的。我们看见富贵的时候,钱财来了,它一定会拿走你生命里的另外一些东西。比如说你要失去悠闲,甚至要丧失一些尊严;你要对一些人去赔笑,甚至要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才能换来这点富贵。而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陶渊明,是因为只有他为了不失去宁可不得到,因为失去的是人生命的本真。不是陶渊明不想要富贵,而是他不想用自我与富贵做交易,不想用一个面目全非的自我去换五斗米的富贵。我们都想得到,但我们很少看见失去。

相关文章

  • 琴到无人听时工

    最好的家是人可以把心安顿下来的地方,所以陶渊明就宅在他的家里面,甚至不愿意出门。“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小...

  • 5.26笔记

    琴到妙处无人听,得者会于心,发之于琴,得意忘琴,无人可同奏,无人可共赏,所感所悟唯有自知。故曰无琴。 琴道求的是淡...

  • 欧阳询《行书千字文》日更第31天:调,调清声直韵疏迟。

    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唐 ·...

  • 觅知音

    东风折叶枕我琴,彩蝶寻蜜乘树荫。 昨夜鼓琴无人识,唯有花鸟倾耳听。

  • 《瑶琴》

    我将朱心付瑶琴 奈何知心少 弦断无人听

  • 《弦断谁人听》

    琴拨无人应,弦断谁人听,偏光月上影,帘动曲有音。《弦断谁人听》

  • 诗到无人爱处工

  • 诗到无人爱处工

    诗到无人爱处工。 这是我早就熟悉,也很喜欢的一句话,它一直深藏在我已经发黄的日记本的纸页里。这句话还常常被书法家们...

  • 从鼓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语言密码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从鼓琴到听琴,再到摔琴的语言密码 文本解读 《伯牙鼓琴》是选自《吕氏春秋》的一篇小...

  • 听琴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指上有琴声,何不于君指上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琴到无人听时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jtkb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