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感觉自己曾写过一点关于“成瘾”的事情,又忘记了是在哪篇,便重新开题,从另一个角度写写。
在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委员会对药物成瘾的定义是:药物依赖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有时也包括身体状态。它表现出一种强迫性连续定期用该药的行为和其他反应,为的是要去感受它的精神效应,或是为了避免由于断药所引起的不舒适。
目前已经将成瘾扩大为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而行为成瘾的核心特征是患者明确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害但却无法自控。
从神经生物学观看,药物成瘾和行为成瘾有着共同的生物学机制,在个体易感素质的催化下反复从事,经由外部行为刺激而引起大脑内部生理状态失衡,导致成瘾状态的出现。
在精神科的检查中涉及两个项目:
1、对成瘾的物质和行为有强烈的渴求或冲动感。
2、减少或停止成瘾的物质和行为时会出现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戒断反应;戒断反应可通过使用其他类似的物质或行为等来缓解。
如果你看完了以上内容,现在可以先忘记……
我们从一些简单的话语来分析一下,什么是“瘾”。
1、对上瘾物(包括物质和行为)过度的关注:整日里思之念之无时忘之,因为它而分心,无法与他人好好相处,相比与他人接触,对上瘾物更感兴趣。(杠一下:有的人是社交上瘾,喜欢和不同的人社交,但是无法与家人、恋人等亲密关系的人产生良性互动。)
2、对上瘾物的耐受性不断提升:越是沉浸其中,越是需要更多的量的刺激或更强的感官刺激来达到效果。同时,越是使用的多,效果越弱,随着程度的不断提高,内心却越为空虚和沮丧。
3、失去控制:无法靠自己的意志力去节制。会试着努力去压抑、节制一段时间,即便过程难忍依旧会坚持,但又很快被打回原形,重新回到成瘾的状态。
4、戒断症候群:一旦停止使用成瘾的物质或行为,身体会出现一些戒断症状如周身不适、烦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在酒精成瘾和药品成瘾中,戒断症状还包括幻觉和妄想的产生。)
5、偷偷摸摸、藏匿或隐秘地进行与上瘾物有关的行为。例如藏酒藏酒、偷偷去网吧、买了包包不敢拿回家等等。
……
曾经我们判定一个人是否成瘾的重要指标是“量”,但是这里有个问题,例如饮酒,有些人酒量很大,千杯不醉,但是可喝可不喝,不会对“喝酒”这件事产生特别的感情,有的人量不多,但是每天必须喝,不喝浑身痒痒睡都睡不着。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前者不是酒精成瘾者,而后者是酒精成瘾者。
例如购买:有的人喜欢买衣服,每次上街一买几大包往家搬,甚至很多连标签都没拆就堆放在角落。如何判断其是否成瘾?在不进行购买的时候,此人会否因为不能购买而产生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
剂量多寡不是定义成瘾的关键,重要的是此事对其的影响。
而几乎所有的成瘾案例在行为中都有以下感受:
1、暂时性地焦虑感降低
2、暂时性地压力降低
3、暂时性地感受到权力与幸福感
4、对真实感受的逃避
5、逃避当下迫切需要面对的生活问题和社会心理发展任务
6、逃避亲密关系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更重要的让人上瘾的因素。
当我们感到压力、焦虑,想要获得喘息的空间,去逃避些什么的时候,似乎只有那件事、那个物品能让我们得到片刻的安宁与放松,那么恭喜你,成瘾的路上,我们携手同行。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依恋关系中未能发展出安全依恋的人,往往更容易成瘾。
肆说:
从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了解过什么是安全依恋关系和不安全依恋关系,而成瘾物能带给我们的,就是短暂的安全依恋的感受,可以全然地感到舒适、放松,虽然最后依旧会回到残酷的现实,回到原本的非安全依恋的氛围中。也正是这个虽然,让我们用更大的剂量希望更加长久地处于安全依恋中。
由此我们可以有另一个推论:上瘾物和上瘾行为,是用一个未成熟的方式填补我们曾经没有发展好的心灵。如同安抚奶嘴与婴孩的关系,因为不能无时无刻拥有母亲的乳房,于是我们发明了安抚奶嘴去替代母亲能够带给我们的安全感,而没有安抚奶嘴的孩子呢,他们会吸吮手指、会吸吮舌头、会用自己的手代替母亲的手抚摸自己……这些替代行为就如同成瘾物对我们的作用。
不同的是,我们身体逐渐成长,应对心理需求和压力的方式却停留在了幼年,因为有了安抚物,我们回避了直面内心需求和压力的机会,那个没发展好的心灵的空位,将会一直空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成瘾物的包装越发精致,越来越多地以被激励的方式出现,而不再是一眼可被看穿的“嗜好”,如:工作狂、社交狂、购物狂,再如学习成瘾、考证成瘾、爱宠成瘾、关注弱势群体成瘾……(杠一个:雷锋同志很可能是“做好事成瘾”。)
夜已深,明日继续聊“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