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跟小荻学沟通之七大潜规则
主办方:BetterMe大本营(公众号:tobeBM)
分享者:小荻老师(公众号:ixiaodilaoshi)
时间:2016年11月24日 20:00-10:00
地点:微信群
形式:文字+图片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732/0e0f719bff52f99b.jpg)
课程内容
1.七大潜规则逐一分析
2.任务卡和我的零分作业
3.写在后面的话(潜规则对逻辑构建的影响)
1.七大潜规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732/9e0fef28ef25dc59.jpg)
怎么算潜规则,就是说,大家都是这样子的。绝大多数正常人,都会有这些心理,这是我们每个,基本上【约定俗成】的规则,不光中国人这样,外国人也这样。
以上7个潜规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你有,别人也有。有时候,因为这些潜规则的彼此冲突,会导致一些矛盾。
七个【潜规则】所影响的,其实,基本上都是【情绪问题】。
接下来一条一条分析7个规则,这些在我们跟别人沟通和交流的时候,你需要理解的是,这些规则,你自己是这样的,别人也是这样的。我们能做的是,尽量避免让自己落到这些潜规则去,或者说,让自己尽量少受这些潜规则的影响。但是,要尽量照顾对方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能让我们在跟他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尤其是【观点表达】的时候,更有帮助。
潜规则1:容量有限
事实上,能记住超过7个的记忆力都特别好,我们的短期记忆也就是7加减2。但是,请记得,在我们平时的沟通时,别人是没有这个专注力的。那么,在自然状态下,我的建议是,不要超过5个。
所以你们会发现,一般给观点,给建议,都是3或者4。在我们的心里,1觉得是单,2觉得是双,3是众。4的原因是,2*2,两个维度交叉。所以在学DISC之前,我们说,凡事必有三种解决方案。学完DISC之后,我们说,凡事必有四种解决方案。
大家能记得的东西一共就那么多,有时候我们觉得多给点多给点,但其实人家记不住。如果要多记一点的话,就只有想办法降低记忆负担。真正能让别人接受的方法是,我只是给一个勾子而已,其它的,你们自己脑补。
当我告诉你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在脑子里想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场景,你是有画面的。因为你经历过,你把新的认知加上去,或者你原来没理顺的,理顺了,降低了你的记忆负担,你觉得轻松了的同时,觉得学【到】了。这个学【到】的感觉,其实是让你原来的一些认知,或者一些困惑,有了安放之处。
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世界上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创新,创新只是把原来我们没有建立联系的东西,给它们建立了联系而已。比如打车,我们原来的认知就是站在街上打,有人把玩手机和打车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他们红了。
所以,潜规则的第一条,是大家的脑容量有限,所以,我调动你的记忆,让你把原来脑子里有的东西,按照合适的规则,排列起来就好。俗称,共鸣。
所以,在你们听完课之后,我也没考各位的记忆,就直接去撩就行了。撩的过程中,吸收了什么,没吸收什么,你们自己都知道,哪里有问题自己也知道,缺课的你们自己会去补。
关于学习是将过往知识碎片不断连接、构建的一点体会
1.与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打通了一下,但是自己还没有到可以自如联接的程度
2.在最近一次交流中刻意去使用“我从三个方面给分别给您一个建议.....”,在沟通的过程中自我感受和效果都比以往想到哪里说到哪里有改善。体会到学以致用,学有改善的乐趣。
潜规则2:厌恶混乱
在我们学DISC的时候,有人说,怎么感觉好像是在贴标签一样。对的,我们一直讨厌被乱贴标签。但请关注到,我们讨厌的其实不是【贴标签】这个事儿,而是【乱贴】标签。所以,我们讨厌的是【乱】。
我不分清红皂白,直接给你贴一个标签叫做【这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你会很抗拒的说不要不要么~但我直接给你贴个标签叫【骗子】,你分分钟就跳起来了。
事实上,我觉得没有必要特别抗拒这件事。因为贴标签是我们最简单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原因,就是我们【厌恶混乱】。
举一个厌恶混乱潜规则反用的案例
BAT三家,现在看上去,好像百度没有A和T牛,这是为什么,有人想过么~百度收购了很多的公司,但是全部都加上【百度】的标签。所有的产品都叫百度XX。但是我问你,百度是干嘛的,你只会告诉我,搞搜索的。
百度自己【厌恶混乱】,觉得都加一个头看起来比较整齐,可惜,大家的心里的【容量】是有限的,既然你自己搞整齐了,我们就只给一个格子。
A和T就很贼,他们很聪明,他们弄一个新产品,就起个新名字。你看QQ,微信,财富通……淘宝,天猫,聚划算……,人们心里的容量是有限的,大家就刚好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往里面装。手机聊天,用微信,给钱,支付宝,买买买,淘宝,买好的,天猫,团购的,聚划算……A和T就用自己的产品一个坑一个坑的占我们心里的位子。
所以,你会发现,这些潜规则,我们可以正着用,顺着来,可以反着用,逆着来。
潜规则3:渴望安全
一旦陷入一个新的环境,我们潜在的心理,就是想办法让自己【安全】。你看我们加入了新的群,一般是,哎呀!谁谁谁!你也在啊!还有,我们会更愿意相信专家、老师,会更愿意买看过广告的产品,淘宝剁手的时候会先看评价。这都是我们想要找到【安全感】。
在营销中的应用案例
你看淘宝多奸诈,你不喜欢掏邮费?好好,包邮。你怕东西不好?行行七天无理由退货。你不知道这个干嘛的?行行免费试用。你还是不想那么痛快掏钱想先看到东西?好好货到付款。你知道这些能够让多少犹豫不决的妹子痛下狠心吗!尤其是包邮+七天无理由退货+货到付款。
大型超市里也有无数的免费品尝活动,有心的人在里面多逛几圈都能吃饱,而这,也是提升大家安全感的事情。让你觉得,我先试过了,再买的,不是随便做的决策。
另外,安全感还体现在,【损失厌恶】。比如,有些群,你们从来就不看。但万一哪天被群主踢了,你们还蛮失落的……
为什么我们到了一个景点,看到好吃的东西,都喜欢拍拍拍……自己拍,合影,美颜,九宫格,发朋友圈!因为那个东西你马上就没有了嘛……景色错过就没有了,东西吃了就没有了……你怕没了,赶紧拍拍拍!
还有,对朋友圈里喜欢各种秀的盆友宽容一点,有可能都是缺安全感的孩子……
潜规则4:喜欢分类
分类这个事儿,我们分的很自然。比如,我们从小,就被分成【自家孩子】【别人家的孩子】。你别以为喜欢规整只是处女座喜欢干的事儿……只要给你们合适的格子,你会想把全世界都分门别类的放进去……
还有,在我们做作业的时候。我们的任务要求是:做,然后发朋友圈,就可以了。但大家一看最后出来,10分,30分,马上就崩溃了……不行!我起码得做到70分才能发朋友圈!因为我们从小就已经分类分习惯了……60分叫及格,80分叫良好,100分叫棒。
如果一个东西,你没办法给它归类,会让你很痛苦。所以,就像前面我说的,我的课程更多的是调动你的关联认知。你为什么会很舒服,听的很开心,因为你把你以前一些特别碎片化的东西,都分门别类的放好了。
一些【想不通】的,【搞不明白】的东西,都进入了【哦明白了】【想通了】的格子里。这让你觉得【有收获】。其实你最大的收获是,你把很多无法分类的东西终于分好类了……为什么DISC让我们特别舒服,因为以前你觉得人是没办法分类的,现在发现,哎呦雾草!竟然可以分类!
(有趣的小荻老师,看这样的课程文字,不太容易觉得累,有木有?)
潜规则5:抗拒改变
这条跟第三条【渴望安全】相关。
回忆一下当时我们一开始刚进来的时候做的事情:还没开始上课的时候,我给大家留了个【开胃菜】,还记得吧,就是找人结三人【赏味小组】。一开始大家对这个事儿是抗拒的,尤其是人生地不熟的时候。但大家【抗拒改变】还没抗拒多久,就发现【开胃菜】里面有一条:隐藏餐卡只发给有小组的成员。于是大家因为【渴望安全】中的【厌恶损失】,怕真的拿不到隐藏卡,就赶紧找人结小组。
大家找人结小组的时候,我观察了一下,基本上分几种:
1.谁还没有小组啊!我还单着呢!!(可以思考一下这种是DISC哪种)
2.有深圳的吗?我们一起吧!
3.我是30号,31号和32号是谁?(我就是这样的,我是84号,可以和83号一起组个队吗?)
4.哎呀XXX咱们熟要不在一起吧!(然后被嫌弃了,我才不要跟你在一起,太熟了!)
最早成组的小组中,很容易出现的就是,一个D或者I 开组,然后跟着一个S和C跑去。S很少主动开组,但是很容易抱大腿。
你会发现,大家分类的时候,基本上是基于某种“共同点”,自动把人分好类,然后对应进去。所以,你会了解到,人天生是【抗拒改变】的,我们需要给对方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让对方愿意改变。或者让对方基于自己的安全感缺失,从而愿意改变。
为什么要跟大家聊关于【选择观点】和【表达观点】的区别。因为你观点表达不对,对方立刻限入到【抗拒改变】的情绪中了,天然的反应是,这不对!那你还说什么说……后面就算目标能达成,也特别废劲。你得先顺着对方的思路来,他才有可能会愿意听你说什么,然后,你才【有机会】说你真正想说的话。
潜规则6:关注差异
说到差异,举个例子,很多女生都会问男朋友关于前任的事儿……简直是世界难题啊有木有!?女生为什么会问前任?其实她只关注一个问题,她跟你前任有什么区别。我们营里女生多,可以自查一下,你们在意的,也只是比如像……这货心里还有没有别人,他跟别有人没有一些难忘的特殊的情感……
教你如何安全回答现任女友对前任的追问!
男生只要在描述中,强调现任跟前任的区别,然后强调现任更重要,其实,讲故事,很安全……
更多的时候,我们自己的差异,代表着我们的【竞争力】。就像刚才的【分类】一样,很多时候,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差异】,就能做好分类。
有一个行业是纯靠差异和分类活下来的——化妆品行业。化妆品行业的基本原则是,只你分的出来,就能卖得出去。但现在化妆品还在分类,还在找差异,还在卖……
潜规则7:在意反馈
小荻老师讲课一般不禁言,“因为我知道你们在一些点上,是很想【反馈】当下的感受的,你们愿意说话你们就说,我还能就着你们的反馈接着讲。”
可是,本群还有很多朋友【厌恶混乱】,于是我们做了20字的约定,班主任和宝宝妹也引导大家尽量少一点进行不必要的发言。我们撩BOSS的时候,大家等不到BOSS的反馈,整个人也是不好的。
举个例子,吵架的时候。如果一个人吵的很凶,另一个人毫无反应,我们通常是崩溃的。但另一个人其实也不用说什么,就嗯,哦,啊?是嘛,这样啊,唔……其实就很难吵的很凶了……但你看,这个人其实没说什么。。就是【应声】,但也是反馈。
当然了,反馈是分好坏的。我们前面聊的,只聊到在意【有】反馈。
再举个例子,有些游戏让人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反馈及时。有些游戏让人欲罢不能,就是因为反馈及时。你玩到正开心呢,突然升级升不上去了,你正在闹心,突然弹出来一个充值,很多人下意识就充了……
还有个例子!有些人喜欢在朋友圈里挨个点赞,其实这种人自己是很在意这种点赞的反馈的。有用么?其实有的……大家的心智容量有限,一定会记得天天点赞的人的,尤其是那些天天点赞还从来不换头像的。
2.任务卡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732/452b6bdf07e93b9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3732/9f8d2d79a4c684c6.png)
3. 写在最后的话
沟通逻辑是个熟能生巧的技能。学会、起作用、见效,都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你能深刻的理解,跑一次10公里,并不能直接减掉20斤肉,你大概就能很容易接受,短期内用不好这件事了。这次训练营的内容,对各位真正见效,能够用的还不错的话,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是在各位认真使用的情况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