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歇了一宿。
陪奶奶吃了一顿饭。
其实这次回去,不仅是为了看看万宇,也是为了看看奶奶,距奶奶上次来南京看病已经有将近两个月的时间了,也该回去看看了。
回到老家第一感觉是冷,虽然今年是个暖冬,但依旧挺冷。
我们老家的位置比较尴尬,处于南北之间,不仅冷,而且没有暖气,不像北方,稍微冷一点的地方就可以通暖气。再加上是乡村,不像城里有个热岛效应,气温怎么也要比周边乡村高个几度。
所以吃饭的时候我就提出,带奶奶去南京过冬天,等春节的时候再回来。
奶奶性格比较倔,坚决就两个字,不去。
说的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万宇悄咪咪的和我说了句,他说,哥,你知道我奶为什么不去南京吗?
我说,不知道。
他说,是因为我奶不会坐电梯,每次下楼都需要你们帮她按,她觉得太麻烦,所以就不愿意过去。
好吧,这点解释倒是符合奶奶的性格,奶奶是一个不愿意麻烦别人的人,自己能解决的事情坚决不会让别人帮忙。
可是天冷的确不适合孤寡老人。
所以你留心的话经常能听到村里的老人这样说:我喜欢夏天,哪怕天再热都没事,不喜欢冬天,冬天太冷。
好在今年春节早,再过个个把月就到春节了,所以在奶奶提出坚决不去南京的时候,我就没再坚决要求。
吃完午饭,我给奶奶塞了一千块钱留当生活费,接着我和万宇就开车去县城了,送万宇去上学。
开车在路上,我在感慨一样东西,什么叫勃勃生机?
每次到浙江那边的小镇上时,立马能感觉到一片繁荣景象,处处充满生机,连那里的人看上去都有点不一样。
每次回到家乡呢,说死气沉沉可能不合适,但真的就是这样,每次见到的村民还是印象里小时候见到的那样。
什么意思呢?
就是这十几二十年一点变化都没有,除了马路修了一遍又一遍。
不仅物质上没有变化,精神上也没有变化。
这也是我不想回到家乡的原因,即便回到家乡也不愿意多和人打交道,因为这些交道并没有意义,除了寒暄就是寒暄。
我昨天摘抄了一段话,简直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如下:
我是真心感觉人最大的贫困是思维的贫困。
看有的人沉浸在一个体系里,几十年不变的那种思考方式,油腻,无力,觉得特别虚弱。
困在自己的樊笼里,为什么?最大问题在不动脑子。思维在原地打转,其实所有的缺点都暴露在表面了,可自己不觉得。
所以我现在发现这句话才是最有力量的。
哪句话?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一个人倘若能保持这个进步速度的话,若干年后,也是无法想象的,至少会让你刮目相看。
这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应该对着镜子照照自己,你是每天都在变化?还是每周在变化?还是每月在变化?还是每年才在变化?!
即便是每年才在变化倒也无妨,至少是有变化了,怕的就是年复一年,依旧一成不变。
矛盾的地方在哪里呢?
是人就有惯性。
我们总是容易沉浸在昨日的成绩里、沉浸在昨日的思考中、沉浸在昨日的日程上。
这一点我很有感触,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每次一打开电脑,习惯性的就浏览每次看的那三个网站,很少去看新的网站,即便看了新的网站也是一扫而过。
为什么?
因为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自信,总觉得自己就是对的,就是好的,别人的哪怕再好都不对,哪怕再牛也不屑于去学。
固步自封。
这个成语名字取得可真好。
谨记,警惕。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