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
《论语·先进第十一》21:见鬼说鬼话

《论语·先进第十一》21:见鬼说鬼话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3-08 21:35 被阅读0次

    《论语·先进第十一》21:见鬼说鬼话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叶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闻斯行诸”中的“诸”字,一般都理解成“之乎”的合字。意思是说,听闻到的合于内心所存之义的要马上去实践、印证吗?

    为什么忽然又说到这个话题?

    前面,孔子讲了同样按照君子的标准——“论笃实”去做,看起来都是言辞笃实的样子,可能一个人成了君子,另一个人只不过是装腔作势,做做样子而已。换句话说,向同一个老师拜求来的同一部经典读下来,一个成了佛,另一个成了鬼。

    这也是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缘由。同奉一言,一念为佛,一念成鬼。实际上,这句话还有一个“逆定理”,那便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人话?鬼话?

    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

    不同的说法。

    前一分钟说:“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母兄弟尚在,怎么能不履行自己的责任,随随便便、冒冒失失去行动呢?

    后一分钟又说:“闻斯行之”——听到了,就要立刻、马上去行动。

    哪一个是人话?哪一个是鬼话?哪一个是真话?哪一个是假话?到底该马上去行动,还是该淡定、淡定再淡定?

    《礼记·曲礼》中讲“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就是说父母还健在的时候,为子者自身之生命及钱财皆不得擅自做主,应该与父母或兄长商量。《孝经》中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些,共同构成了“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的缘由。

    二、退者、兼人

    子路被归为孔子所讲的“兼人”,也就是好勇过人,超出常人的好勇,过分执着于行动,忽略审慎的思考。

    孔子为什么建议子路慎重思考,审慎行动呢?

    《论语·公治长第五》中讲: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姑且不论这种态度可能形成的对自身以及父兄的危害,单纯从做学问的角度看,也是不利于博闻强记的。孔子之所以告诫子路,“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一方面是对子路未来的一种善意提醒,另一方面也是对子路学业精进的一种合理建议。

    冉有被孔子归结为“退者”。冉有天性懦弱,见义尚且犹豫不前,故孔子教其应“闻斯行之”,“退着”处事性格怯弱,做事容易退缩。明明该行动了,偏偏要考虑考虑,考虑着考虑着,认为时机过去了,便自然而然地放弃了。

    子路问:“是否听到了就应该行动起来呢?”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是否听到了就应该行动起来呢?”孔子说:“听到了当然就应该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作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前进;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劝谏他做事要慎重。

    教育是什么?

    说的抽象点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说的直白点就是有目的地影响人的社会活动。为什么会有目的?就是因为内心里有一个理想在。孔子心中的理想是什么?只有一个——秩序。

    如何回到自然而然的秩序上来?当然要见鬼说鬼话。

     对于同样的问题,针对子路和冉求的不同性格,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矫正两个人各自的病态,使之回到自然而然的秩序上来。

    子路的病态在于“兼人”——好勇过人,冉有的病态在于“退者”——过分犹豫。

    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而言,教育是干什么的?是去除人内心中的执念,调试人内心深处的种种“过”,使之回到自然而然的秩序上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先进第十一》21:见鬼说鬼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fuq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