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我下班回家跟老婆说今天上班好累,期盼她能安慰下我,或者问问我是什么事情,结果她说,她也好累。
我当时有点失落,这回答不按套路出牌呀?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跟自己“不在一个频道”的人,轻则败坏情绪、浪费时间,重则引发争吵,损坏一段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很好,总能理解自己的感受,就像肚子里的蛔虫——这其实是说他的共情能力强。而如果共情能力较低的人,就容易产生跟对方理解“掉链子”的情况。
避免误解产生,是良好沟通交流的一个关键要求。针对这一点,市面上有很多沟通技巧的书,有针对对话氛围的,或围绕语言逻辑的,本质上来说都是如何让自己更好地将信息正确表达出去,让对方不容易产生误解。
02
但最近看的一本书《练习共情》,它从共情能力的角度出发,着重了解——为什么误解会容易产生?书中提出的想法和论点,能改变了我们对传统沟通过程的错误看法,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我们的沟通对象,从而避免误解和冲突。
《练习共情》,P17页
一般来说,如果对方能够按照我们的意思去理解所传达的信息时,这就是成功的沟通。我们在日常对话中也常常聊得很愉快,就像刚刚洛特和彼得那样。相反,要是对方理解的并不是我们所表达的意思,那么显然,我们之间的沟通出了问题。让我们来仔细看看这样的沟通过程。
传统的沟通模型是,人们完全有能力发送明确的信息并准确理解这则信息。假设,发送者借助媒介将加密的消息由通道发送出去,由接收者再把消息解密。如果在发送者加密时或接收者解密时或是其间某处出现问题,都会产生干扰,从而导致沟通出现问题。这种误会是可以避免的,可以使用加密时采用的代码来解决问题。这种沟通模型存在很大的问题,即忽略了发送者或接收者本身的特点。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理论,它认为沟通只是一个给出含义的过程,这个世界并不存在真实、明确的信息,而是始终存在非常独特的个体,他们从内在或外在的刺激中构建个人的意义。换句话说:沟通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这里将提到的所谓“传统沟通模型”,与一个“现实的沟通模型”进行了对比,说明了之所以会产生误解是因为沟通的接受者与发送者不具备同样的加密代码。
传统的沟通模型就比如我配了两把一样的钥匙,我拿着其中一把,根据钥匙上的门牌号,打开的是404的房间;而对方拿着另一把钥匙,进入的也是404房间,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客厅,同一个阳台。
而现实中的沟通模型则经常是这样的——每个人的钥匙都是自己天然形成的,我拿着的404钥匙独一无二,也无法再配一把分享给他人,你拿的也许是505的钥匙,走进的当然是跟我完全不一样的房间。
《练习共情》,P21页
彼得和洛特现在在电影院。
“要不要去喝点儿东西?”彼得问道
“好啊,那我们去‘Amandla'!”
当两人朝着相应的方向漫步而去时,彼得问道:“你觉得电影怎么样?”
“嗯,还行吧,挺平常的,你觉得呢?”
“哦,这故事完全没吸引力,但是我觉得女主角还是相当不错的。”
“是,是,女主角!我刚刚已经想到了!她完全就是你的菜,是吗?”
“当然不是了!”
“她绝对会获得好莱坞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整形手术奥斯卡奖!这就是你的品位?”
“哦,亲爱的,我只是觉得她扮演的这个角色很可爱,仅此而已!”
“不好意思,我不是金发女郎,那你也得接受!”
“但你也喜欢我啊!”
“你这个笨蛋!”
书中的这个例子里也提到,男主人公纯粹是评论电影角色,只不过角色是一位漂亮女性。而他老婆接收到的信息却是老公通过对明星和她自己的比较,发现更喜欢其他类型的女生。
这里,男主人公的“钥匙”是啥?评论电影,评论哪些地方让自己对电影整体的印象加分。男主人公想发送的信息其实是:这个电影也就女主角挑选得好,否则真的没人会去看。
而他老婆拿的是什么“钥匙”呢?是评论女性的外貌。她翻译到的信息其实是:老公跟我说她喜欢金色大波浪,大眼睛瓜子脸,蜂腰肥臀的女人,不喜欢我这种不打扮、不注意身材的黄脸婆。哼!他丫的是不是想造反?
每个人都具备自己独特的钥匙,而共情能力就是让我们能有办法看到对方的钥匙是怎样的,能够理解他们之所以这样看待世界的原因,从而能够走进对方真正的内心世界——而并非我们自己臆想出来的那个。
所以,在这之前,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这个现实版的沟通模型。明白我们发送的信息,不同的人会出现各种理解的可能,误解的概率也就当然大大存在。
一句话就是:“沟通效果取决于对方的回应”。
03
欧亨利的著名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讲述了一个非常心酸的爱情故事。一对年轻的夫妇,彼此相爱却非常穷困。为了能偷偷地给对方买一件心仪的圣诞礼物,他们俩彼此隐瞒,分别卖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男主人吉姆有一块祖传的金表,女主人德拉有一头美丽的瀑布般的长发,吉姆卖掉了金表为德拉买了一套“纯玳瑁做的,边上镶着珠宝”的梳子,德拉则卖掉了长发为吉姆买了一条白金表链。相互换来的礼物最后却成了无用之物。但是,此时此刻,这两件无用之物却代表了他们之间无价的爱意,将二人的感情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毋庸置疑地是,两人的共情能力都相当强,在穷困潦倒之际,还一心想着对方的喜好和需求。那么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共情能力从何而来?难道除了疯狂地爱上一个人之外,对对方产生共情是否还存在其他秘密?
《练习共情》,P130页
我们帮助他人时,不仅对他人有利,也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好。按照我们之前所说,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共情也促使我们自己的行为结果落在自己身上。我们发现,共情是一种无形的纽带,它以多种方式将我们与他人联系起来。
想他人之所想,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而且因为我能体验到对方的体验,所以共情可以让我明确这个界限,即什么是我可以去做的,以及我如何与对方沟通,怎么对待他。标准很明显:如果我能感同身受地去体谅别人,那么就不仅仅是公平、善良地对待他,因为这只是出于礼貌或一种规范。相反,我的行为、我的交际的接收人,到最后并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我能从他人的角度来体验自己的行为是如何影响他人的。
也许从这里,我们能找到上述问题的答案,共情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社会性,我跟别人有怎样的不同,我跟人相处时能够获得怎样的反馈、怎样的界限。共情让我们能够认识自己,也进一步完善自己。欧亨利小说中的吉姆、德拉,通过共情能力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精神世界的富足弥补了现实生活的贫穷。
04
所以,要能够在日常沟通中通过提高共情能力来消除误解,根据书中建议,我总结要做到这四步:
1)打“预防针”
首先是明白我们发送的信息,不同的人会因其独特性而产生各种理解的可能,产生误解是正常的。
2)戴“觉察眼镜”
觉察沟通双方是否在同一个语境中,是否会对同一个事情产生一致的理解,如果不能,是因什么因素导致的?
3)穿“共情衣服”
感受别人的感受,体验对方的体验。
4)赠“真需玫瑰”
在感同身受的基础上给予对方真正需要的帮助,通过满足对方需求拉近双方距离。
05
回到我自己身上,当我对妻子回应“我也好累”而感到失落的时候,试问自己——我有没有想过妻子为什么会做此回答?她真的是对我的需求视而不见吗?她是怎样理解“我好累”这句话的?如果我换一种方式说出来,她的反应会不一样吗?
也许,我的话语激活了她今天某个具体的场景,让她不吐不快?又或者,她只是在忙着厨房做饭,当下的一刻只是反射般地下意识回答而已。
工作了一天,下班回到家还要在厨房忙着准备一家人的晚餐,此时她最需要的,除了来搭把手帮忙,也许就是你能听听她的吐槽了。
所以,现在再次想想我当时的心情,实在是“图样图森破”……如果当时我能感同身受,听到她说好累赶紧抢过手中的活,并且邀请她一起分享上班的“趣事”,我想也能像欧亨利的小说那样——把两个劳累想葛优躺的人,变成两位手牵手的精神小伙~
源网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