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有商业的地方就有交易,有交易的地方就有高低估,有高低估的地方就有潜在利润。
投资也分很多种,商品贸易讲究是判断商品价格的高低估、股票(权益)投资讲究的是投资管理层和商业模式的好坏,房地产讲究的是地段未来的变化驱使价格的变化......
我们追求不同的事物导致不同的核心变量,在投资中有句古话“价格是随着价值的波动”,可是至今为止,也很少有机构明白“价值到底有多少”,国内某数百亿规模的私募机构用“现金流贴现法”来判断“价值中枢”,也有某券商研究所所长用“心中的花”追求“价格波动”,无数的流派在演绎着。
不过说到底,投资研究的本质是追求“收益”,而收益的本质是“以一个更高的价格卖出”,汉武大帝曾想教授霍去病孙子兵法,霍去病回绝道:兵法都是过去的人定的,战场瞬息万变,我们需要随机应变。而做投资又为何不是这样?无论是何流派,最终追求的也还是“价差”。
博弈
如果内在价值在短期内无法改变,那么短期内能决定某种事物价格变化的则是“催化剂”,在某项突然产生的催化剂的引导下,价格会随着催化剂引导的方向漂移
过去“行为金融学”不曾入流,自诩名门正派的“价值投资”居于庙堂之上,一批批聪明的学子在入行时也接触博弈较少,此时少数草根派深谙博弈道理,在股价的波动中享受莫大的收益,最出名的莫过于罚没110亿的徐翔、在乐视网爆亏的章建平。
在市场的效率越来越高,机构和散户投资者对于研究的深度和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想通过提前比他人预判“事件驱动”来赚取收益已经越来越难,到最后,博弈之路只能越走越窄,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因为只有当事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其预期体现在价格上才更少,对不确定性进行下注,方能获得更高收益,可也置自己于风险之中。
针对博弈的策略,若非紧密跟踪相关政策、行业、公司,则难以较他人取得更高的收益,即使跟踪得当,也对筹码投注的背景下,也需要加上一些运气,让博弈的方向倾向于自己这边。
长期获得博弈收益依仗于对相关投资品的长期关注,同时自己也要比市场其他参与者聪明,在做这样的投资研究时,对市场参与者的理解和分析、对投资品的跟踪才是长期决胜之道。
价值
长期来看,市值=估值*净利润,想让投资的公司股票价格长期上涨,需要公司净利润持续增长。
当资金进行长期投资时,我们对于股票单纯从价格研究就需要变成“对公司的股权进行投资”,那么我们研究的意义就从“博弈”中的探讨公司股价变动变成了“这家公司能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样就需要:对行业的判断、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判断、对商业模式的判断、对财务的分析。
而对于上述三者的判断,除了自己闭门造车阅读招股说明书、年报、季度报等,还需要和业内的人士进行深入沟通交流,并且积累到足够多的行业人脉,这样才对于“某项生意”能不能做有个较为正确的判断,该项工作则是来源于足够深厚的积累,甚至是变成相关行业的专家也不为过。而成为行业的专家有多难大家可想而知,就像你每天拿着手机玩王者荣耀,排行榜里面的“最强王者”也仅仅少数几人。
做价值投资的人最难的地方在于:从事的工作不是投资类的没时间做,从事的工作时投资类的又可能因为撑不到价值回归而被市场消灭。而对行业知识的积淀是需要时间的,又有多少人能从此处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呢?
专注
人生不需要做太多事,做好自己最想做的五件事就足够了——巴菲特
上述两者的护城河是:
博弈投资:市场心理分析+及时跟踪预判
价值投资:行业知识+公司治理知识+商业模式+行业人脉+财务知识
我们可见这两者都是需要充足的时间精力来进行灌输才能做的好,因此想做好投资研究,对于博弈和价值都是需要紧紧的跟踪和长期的积累。
而作为一个好的资金管理者,又是不得不尽量将上述两者相匹配,好的公司从长期来看,市值的提升必然伴随着利润的提升,可是利润的回归也需要依靠价格。
在判断内在价值的时候也不得不紧密跟踪上市公司,而跟踪上市公司足够紧密也自然能对博弈进行预判。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其局限于某一种策略和方法,不若深挖自己的护城河,将上述只是积累挖的足够深厚,在投资研究中才能逐步利于不败之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