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0岁的产品经理
多抓鱼:一个有点不一样的平台

多抓鱼:一个有点不一样的平台

作者: YousoBlind_9f1f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16:21 被阅读34次

    前段时间上网的时候无意间被安利了一个平台:多抓鱼。据了解这个平台去年五月份才开通,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超过30万的公众号用户,自去年12月开通全国所有城市的服务并取得3000万元的A轮融资,客单价达到74.68元,复购率达到32.91%,并且背后支持这个平台运转的只是一个十几人的小团队。看起来不简单,那它具体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下面我就用最常见的几幕为大家请出我们今天的主角。

    卖书:

    你是不是习惯了经常受安利后买了一堆书,却也只是看了一遍或者压根没“临幸”过人家,然后在家里的书堆积如山或者要搬家时才悔不当初,但又既不甘心“白给”(大家都知道论斤卖价格低到死)收废品的,又嫌跟二手书店讨价还价太麻烦,成本太高。

    又或者你想给曾经的“爱侣”找个需要它的主人,但又不太信任常见的处理方式(卖给收废品的或者二手书店),毕竟这种情况下你曾经的“爱侣”即使历经磨难也指不定能找到好归宿。

    买书:

    哎呀,这本书不错,赶快去网上看看多少钱,what?是的,贫穷限制了你获取知识的步伐。想看的书太多,买书的花费实属不菲,更不要说一些经典或者大部头的书,去二手书店找找?上某宝、某鱼看看,还是太不方便了,想找物美价廉的得看缘分。

    总有那么一些书天生独特,也因此限制了他们的数量和可得性,而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你为此找遍大疆南北,却还是苦于无果,或者费了大力气找到且能买的书往往便宜不到哪去。

    当你下定决心淘二手书时,又开始面临新的问题:书籍的品相和卫生安全得不到保障,即使亲自挑选也未必能买到质量满意的书。

    对于我们这些爱读书买书的人来说(默默将自己归入),就是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是的多抓鱼就是一个为你解决上述烦恼的二手书买卖平台,一个寄生于微信公众号的电商平台。我们也知道网上还有其他类似的平台,那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用户定位上,平台的创始人表示多抓鱼目前的用户定位就是豆瓣加知乎,目标也是首先服务好这些种子用户。除此之外初期的规模和资源限制,也导致了目前收购与卖出的书不会囊括所有类型(比如考试材料类的书就不收)。从多抓鱼的首页展示风格也可以看出其带有的豆瓣风,各种有趣的书单和分类(包括豆瓣8.5、越贵越省钱、特价区、只在多抓鱼有等)被优先展示在首页,比起单纯目的性较强的利用搜索买书,多抓鱼明显在引导大家向非目的性书籍消费走(当中也有书籍数量有限的原因),而且很多书单都是由不同用户推荐最终收录到一起形成的。看到这儿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儿熟悉,好像闻到了一股社区的味道,多抓鱼表示他们的确是将其当做社区运营的。

    接下来我们就分析一下多抓鱼为什么要选择豆瓣和知乎为初期的目标人群并且将平台当做社区来运营。一个明显的原因是团队主创来自知乎和豆瓣,身边一定有一群来自这里的人,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另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分析豆瓣知乎的用户来看,从豆瓣和知乎社区的格调氛围与用户群体来看基本上可以确定多数用户都偏爱读书,且有很大一部分热爱阅读的资深读书人。那这些人相比普通用户有什么特点:

    1.因为阅龄较高,阅读的书籍会相对更加广泛深层,这就导致他们会经常涉猎很多高质量、值得多次流通的书。

    2.相比普通用户对于书籍的态度更加不同,他们相对来说更少拘泥于图书的外观,而更注重书籍本身能够传递的信息是否有价值。(这就能够一定程度上避免因二手书籍的品相而引起的用户不满意的情况,尽管目前多抓鱼的书籍收购要求比较高,后续处理翻新也一定程度保证了书的品相。)

    3.除此之外,这些平台的用户群体和特征也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的收入一般不会太低,并且愿意在书籍上花钱,本身也应该有不少闲置的书籍。

    这些读龄较长,热爱阅读的用户不仅十分适合二手书买卖平台,也成为多抓鱼的天然“筛选器”。不管是购入还是售出,用户提供书,用户买书,他们的品味也决定了平台的风格,当然平台也会进行一定的把控和筛选。如多抓鱼方面表示:最开始的一批用户决定了平台的基因,虽然之后多抓鱼会逐渐扩大业务范围和用户群体,但最初的风格却会保留下来。再加上多抓鱼有意的将平台当做社区来运营,通过组建UGC书单和其他读书相关的活动让用户参与进来营造高质量的二手书平台氛围。当一个单纯的电商平台带有社区的基因时,那它就不再只是用完即走的一个买卖平台了,人在塑造着平台,平台反过来也影响着人,大家在这种参与和互动中会在潜意识中给这里打上特殊的标签。

    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平台既有市场规范,又有社会规范。市场规范指二手书的交易,社会规范则体现在用户贡献的UGC书单,平台组织的关于书籍的交流活动。

    社会规范能带来什么呢?举个例子来说,从开放源代码这件事来看,网络平台上有很多人都会主动回应大家提出的相关问题,告诉对方如何修复软件或是解决某些问题,这些网络社区的人很乐意将时间贡献出来,并且并不企图直接的回报,而他们从中获取的却是社会收益,这种东西很难用金钱衡量,但却能建立忠诚度。现如今我们看到的各种公司为员工提供的工资以外的福利就是为了利用社会规范建立员工对于企业的忠诚,甚至谷歌公司也不例外,就可以从中看出强调社会性的一面能营造出的亲善氛围。而社区就是一个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规范的土壤,我们在社区中会看到更多社会性的一面。(举例来自书籍:《怪诞行为学》丹·艾瑞里)

    能看出多抓鱼的发展模式有点类似于豆瓣知乎,都是由最初的一批高质量的种子用户为开端,为平台种下这样的基因,之后再在区别于其他同类平台的土壤下逐渐扩大和吸引更多用户。只不过豆瓣知乎是先以社区为核心最后逐渐引入各种市场交易,多抓鱼是从市场交易为开端,逐渐培养其的社区氛围,建立用户的忠诚度。在这里我们也都看到了社区性为平台的市场交易所贡献的力量。

    但是谈到社区就不可避免的让人想到社交,在这里再多说几句题外话。从前几天多抓鱼举办的“首届精神股东大会”用户给平台的建议投票中,可以看出大家近乎默契的都呈现出社恐的状态,很多高票建议都在坚决抵制社交功能的出现。对于平台来说社交的确是一个好的赢得用户粘性和忠诚度的选择,但在一片反对声中,平台也许最好还是让用户间的交往顺其自然。目前在多抓鱼,只有当前书籍的买方与提供者双方可以选择是否交流算是一种比较保险的做法,毕竟大家来这里的根本目的是淘书,在这个社交过剩的年代,人们开始感到恐惧和反感,反而那种不期而至和适可而止的小惊喜:知道原来有人跟你品味相同就够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抓鱼:一个有点不一样的平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knq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