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有效,要毅力,更要方法。好的方法,像称手的武器,事半功倍。下面几件好武器,我擦亮了,拿走不谢!
绿灯思维/法则
对新思想、甚至是与原来认知相反的观点,首先开启绿灯(接受),并主动找到支持新思想、新观点的例子。做完这一步,再开启黄灯,提出质疑。
1、不要一开始就质疑,这样会屏蔽掉很多相反意见,自己的眼界会狭窄,造成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
2、不是违心地全盘接受新观点、新思想,是增加开放度,不懂的先听听。
3、质疑后置,先听完,再质疑。
微习惯
把希望养成的习惯,细分到小到不可思议的程度,目的是改变不致于引起大脑的反抗。行动可重复,结果要清晰、可测。
目标——设定目标用“三个原则”:当下、自我、微小。
我们老希望“彻底改变自己”,而目标往往流产。新年flag,常常不到一个月就停摆了,真正坚持完成的仅仅占总人数的8%。要改变自己,从改变目标开始。
希望增强领导力,从走廊上跟下属打招呼这样的“行动”开始,目标要和当下能力匹配。设定自己的目标,设定符合自己现实情况的目标(而不是外界希望看到的,或者外界对你影响的)。
微小,小到不可思议,才不会引起大脑的抵抗,轻易完成,行动上愿意超额完成,累计小的积极进步,有巨大的意义。
比如
每天一个俯卧撑,就一个,开始建立健身习惯
一个记录,改变时间管理习惯
一次50个字开始,改变写作习惯
行动——清晰可衡量的因素,面对“改变自己”的目标,比较抽象、模糊、不好测量改变的都排除,只剩下“行动”这个环节了。一切都从改进行动来影响最终结果。棉花糖实验新解读:那些孩子坚持15分钟没有吃棉花糖,其中用行动干扰自己(干别的事去),抵抗住吃糖的诱惑,比单纯靠意志力,更有效,也更可信。
重复已经知道的“旧知识”
大脑喜新厌旧,所以我们不断追逐新知识,愿意花很多时间去了解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观点、思想。可是,为什么没有改变现状?因为知道和做到之间,还差一点方法。
正确的方法养成,需要经历“反抗期——不稳定期——倦怠期”。所以,习惯不易养成,坚持不下去,不全是自己意志力不强,更关键是方法没掌握。多花时间了解反复阅读、练习、思考、再练习已知的道理,直到熟练到不需要思考。
梳理念头
人每天大约有6万个念头掠过大脑,其中95%,和昨天的一样。说明改变很难。观察、觉知念头,不评判,打上标记“思考、回忆、规划、焦虑……”。要想改变,得不断增加5%里面的新观点,知道——改变态度——改变行为——改变习惯——最后结果自然改变。
摒弃错误的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有时候是过度解读。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然后放弃,有两个原因,一是困难本身的阻碍。二是遇到挫折延伸出来的负面情绪和错误假设。
用实况转播法解决错误的自我否定。想象有摄像机拍摄了自己遇到困难的场面,在脑子里播放,只看到面临困难的事实,不考虑假设,不评判。有情绪,只标记:担心、期望、后悔、焦虑......。标记足以让情绪松动,不至于让负面情绪和错误假设,毁掉行动。
![](https://img.haomeiwen.com/i5133243/b7c3dc50d1f2d7f5.jpeg)
网友评论